|
蔡英文總統520就職演說的取向和基調很清楚,就是“倚美抗陸”。 |
中評社╱題:對蔡英文總統520就職演說基調的解析 作者:王海良(上海),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蔡英文總統520演講調子放低了、口氣放軟了、處理更細膩了,但她的基調一點都沒有改變,可以說新“兩國論”露出了冰山一角,淡化兩岸關係以推動兩岸脫鉤變得更加清晰,倚美抗陸、以武拒統方略沒有絲毫動搖。這將對未來四年台灣局勢、兩岸關係和台海形勢產生重要影響,兩岸僵局恐難打破、兩岸對抗在所難免、兩岸衝突可能發生。對此,人們應有清醒的認識,對相關發展趨勢不應抱有幻想,對台海日趨緊張甚至走向危機應有充分思想準備。
蔡英文總統520就職演說可謂長篇大論、面面俱到、四平八穩,可以看出事前挖空了心思、下足了功夫。通觀全篇,用力較大的是兩部分,一是如何推進台灣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如何理解台灣政治定位。對關切台海局勢和兩岸關係的人來說,比較遺憾的是,蔡英文總統講了一大堆自吹自擂、自欺欺人的話,真正有實質性內容的相關陳述並不多,尤其是兩岸關係部分比例極低,頗為蹊蹺。本文僅重點就其講話中的政治定位、兩岸關係、對外關係三大基調做一分析。
一、藉抗疫大造內外輿論
(一)沾沾自喜於“政治抗疫”
今年以來的世界形勢深受疫情影響,頗有天下大亂之象,台灣當局抓住難得機會,大搞“口罩外交”,不遺餘力地“以疫謀獨”。美國確也為蔡當局出了力,動員了數十個國家,表示對台支持,卻未能幫台擠進世衛大會。蔡英文總統在演講中罔顧這一事實,濃墨重彩地渲染台灣抗疫優異表現,為未來四年必將繼續進行的博弈做好鋪墊。概括起來看,蔡英文總統要告訴聽眾的,一是所謂團結、民主、良善帶來防疫成功,似乎歐美那些抗疫不力的民主政體國家不夠民主、團結和良善;二是炫耀因防疫成功在國際上的高曝光率,藉機在世界上脫穎而出,似乎是說新冠疫情幫忙很大、代價很小、人人羡慕;三是體現“自助助人、自助人助”精神的對外援助,說的是“口罩外交”,似乎還嫌疫情惹的禍不夠大,把疫情當難得機遇、把口罩當工具和武器,十分受用、沾沾自喜;四是台灣在抗疫問題上對大陸的冷漠無情、百般纏鬥可以忽略不計,或可從記憶中抹去。
(二)滿目“國際空間”突破口
這是對外關係,是特殊時期的對外關係。在全球疫情尚未控制住的當下,蔡英文總統的認知竟是所謂“空前的挑戰、絕佳的機會”。一般而言,挑戰與機會並存是人們常用的判斷語,幾乎用爛了、俗透了。蔡英文總統加上了修飾語“空前的”和“絕佳的”,就顯得有所不同。空前的挑戰一點沒錯,不光對台灣,新冠病毒的挑戰對全球都是空前的,不然先進如美國,疫情發展和結果竟會如此嚴重,前所未見。可是,絕佳的機會怎麼講呢?
不難理解,她和她麾下的行政團隊判斷認為,疫情衝擊和破壞導致全球供應鏈必然重組的結果,以台灣的基礎和條件,可以去爭取產業甚至經貿機會。這能稱得上絕佳的機會嗎?顯然不能。其實,關鍵在政治意涵。疫情發生以來,蔡英文總統當局的每一個動作都飽含政治算計,這已被事實多次證明。衹有把政治放在首位、念念不忘的政客,才會把可能的政治利益看得如此重要,把這種所謂機會看成絕佳的機會。這簡直是對見獵心喜一語的最佳釋義案例。至於客觀上是不是這樣,她並不在乎。儘管她提到了各種考驗和難關,但不難看出,她看到的更多是機會,而不是挑戰,因為她對“國際社會和周邊情勢抱有想像”。所以,所謂絕佳的機會包含了很大想像的成分。在蔡英文總統看來,新冠疫情意味著機會,複雜局勢醞釀著策略,駕馭這些需要冷靜,她做到了、她成功了。所以,在挑戰與機會的問題上,蔡英文總統既對第一任做了滿意的評價和交代,又為第二任畫了個大餅。
(三)“絕佳的機會”一腳踏空
然而,令蔡英文總統萬萬沒想到的是,她“絕佳的機會”言猶在耳,美國總統特朗普卻正式宣佈美國退出世衛組織。美國退出世衛自有其難言之隱,但即使是表面原因也與台灣不太相干。第一,美國對世衛十分不滿,不想再“白出錢”了;第二,美國無法對中美抗疫糾紛釋懷,要以此施壓中方;第三,美國針對中國決定對香港進行國安立法,採取干涉性、報復性反制手段,卻把板子打在了世衛身上。不過,美國這一大動作,台灣受到的衝擊並不比世衛組織和中國大陸小,蔡英文總統當局半年多來的努力頃刻之間付之東流,藉新冠疫情突破世衛的美夢被美國一舉擊碎,簡直是挨了當頭一棒,被打蒙掉了。讓蔡英文總統團隊有苦難言的是,吃了假支持、真忽悠的美國“盟主”的大虧,還不能說任何不滿的話,衹能把苦果吞到肚子裡。可是,對“絕佳的機會”,蔡英文總統團隊仍不死心,竟對輿論說美國可能搭建新國際平台,台灣有機會上去練練。不檢討自己的判斷失誤、盲目樂觀、執迷不悟就罷了,他們還繼續沉溺幻想、自欺欺人,真是被謬誤的政治信念害得不輕。
二、政治定位與基本取向
(一)在時段上做政治定位文章
這次蔡英文總統在台灣政治定位上做的最大改變是在時段上大做文章,把兩岸做歷史性切割,目的是拋棄“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歷史包袱。為此,她衹講台灣經歷的“中華民國70年”,其動機是在空間上劃清與大陸的界限,在時間上撇清與1912-1949年的中華民國的聯繫。這就是蔡英文總統等人口口聲聲說“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的時空背景。由此可見,從今以後,台灣對“中華民國史”的界定衹能從1949年起了,這意味著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台灣沒有關係,台灣與中國大陸沒有關係。在這個意義上,台灣確實“沒有必要宣佈獨立”,以後的目標是不斷證明和強化這個“獨立身份”、“獨立地位”並增加擴大其國際承認。
(二)真實意圖是兜售“兩國論”
蔡英文總統在演講中反復侈談70年來如何如何,並不是沒有政治算計的。她的目的是告訴社會大眾乃至島內外輿論,這70年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70年,是有70年歷史的“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歷程,這是一個單獨(獨立)的“國家”,是與台灣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不同的另一個“國家”。衹要承認這一事實,就能弄懂“兩國論”(或“一邊一國”)的思路。因此,實際上蔡英文總統是繞了一個大彎,兜售了“兩國論”。這對她很重要,因為她知道這是“最大公約數”,遠比講別的受歡迎,也比講激進的“台灣共和國”更務實、更穩健、更安全。這就是蔡英文總統的真實意圖,也是她的特色——溫柔的狡黠——的表現。
這一點還可以從她通篇不提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做法看出,其實是在暗示,這與“中華民國台灣”沒有關係。為了既面對現實,又方便論述兩岸關係,她衹講“對岸”和“北京當局”,讓人以為不是“一邊一國”的表述,但在她的體系裡,這不重要,衹是玩一下障眼法。
至於這樣論述的法理障礙,即中華民國憲法關於領土範圍的規定,他們可以不斷推動修改,直至達到台獨目的為止。為瞭解決過渡期的表述和名稱難題,他們炮製了“中華民國台灣”這個不倫不類的標籤,不斷向外釋放,製造所謂“獨立的國家”的現狀。
(三)變相包裝“中華民國台灣”
對蔡英文總統而言,藉機再次打出“中華民國台灣”旗號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這關係到她的歷史定位,即她推動“獨立建國”的作為和貢獻。同時,也是告訴台灣社會,她將繼續借用中華民國這個好用的空殼,但必須建構它與台灣之間的等同性、同一性和一體性,以合併的名稱形式和方式確定二者之間的連接,以公開向全世界宣佈,一直以來稱作中華民國的“這個國家”,其實就是台灣。現在蔡英文總統把它“正名”為“中華民國台灣”,它有70年歷史,還有種種“驕人的表現”,著實到了歷史轉捩點,進而悄悄滑入了推進“法理台獨”的新歷史階段。
蔡當局包裝“中華民國台灣”,聲稱這是“台灣社會最大共識”,是有所本的,也是有圖謀的。所本就是連國民黨人都在討論接受“中華民國台灣”的問題這一事實,所謀則是藉此推進階段性“獨立建國”。她的手法是揭示“中華民國台灣”就是現狀,暗示社會這是“正名”的重要成就和“獨立建國”進程的重要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