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階段的兩岸關係,對抗的成分明顯增加。 |
中評社╱題:兩岸新對抗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階段 作者:郭震遠(北京),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
經過兩年多的觀察、研究以及爭論,大陸涉台學者對於蔡英文總統執政後兩岸陷於新對抗,兩岸關係嚴峻、複雜,已形成基本共識。現在可以對兩岸新對抗在更廣闊背景上,作出更深刻的判斷。
可以確認,由蔡執政引發的兩岸新對抗,不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終止,更不是進程的逆轉,而是進程的又一個新階段。新對抗已經並將繼續導致,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主要矛盾,兩岸融合發展與分離發展【注】博弈的對抗化和深化。但可以肯定,大陸必將贏得博弈的勝利。由此,將迎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又一個更重要的順利推進新階段。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是實現和平統一必經的過渡時期
人們通常認為,兩年關係和平發展開始於2008年5月馬英九在台灣執政。但著眼於兩岸關係全局,著眼於中國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歷史全過程,就應確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進程,實際上開始於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佈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這清晰顯示了,大陸已明確確立爭取實現和平統一的戰略目標。這是1949年以來,中國統一進程、兩岸關係和大陸對台工作發生的最重大、影響最深遠的轉折性變化。事實已顯示並將繼續顯示,實現和平統一,必將經歷漫長、曲折的過渡時期,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
1、大陸宣佈並開始執行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和戰略目標
和平統一成為大陸處理兩岸關係的大政方針、實現祖國統一的戰略目標,特別是在1979年初宣佈並開始執行,有著十分重要、十分深刻的背景。1978年12月中下旬,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宣佈將工作的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實行改革開放;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佈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當代中國這三件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同時發生,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在當時可能還沒有被人們充分理解。但是經過近四十年,回望歷史就發現,當年同時發生的這三個事件,對中國,乃至對世界都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實際上,這三個事件是一個整體。其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宣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是最核心的事件,而中美建交,以及明確宣佈並開始執行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戰略目標,則是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實行改革開放,創造必不可少的條件。
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了,中國1979年開始的現代化和改革開放進程,是在中國內戰沒有結束,中國沒有實現統一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從1979年開始,發展與統一的關係始終是中國現代化和改革開放進程中,一個有重大影響,有時甚至可能有決定性影響的問題。宣佈並開始執行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戰略目標,是妥善處理發展與統一關係的最有效途徑,1979年以來近四十年的實踐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戰略目標必將持續堅持。
2、兩岸關係變化經歷的曲折過程
1949年以後,兩岸曾長期處於嚴重的軍事對抗、對峙之中,尤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之前的十多年中,兩岸之間多次發生規模不等的陸海空戰鬥,充分顯示了中國內戰沒有結束的事實。六十年代中期後,兩岸之間成規模的陸海空戰鬥基本沒有再發生,但兩岸之間嚴重的軍事對峙,則繼續延續。此外,從1949年開始的漫長歲月中,兩岸一直處於全面、完全隔絕的狀態,沒有任何政治、經濟、文化、人員的往來交流。兩岸之間長達數十年的這種嚴重軍事對抗、對峙,以及全面、完全的隔絕,充分表現了兩岸之間深刻的敵意、仇恨。這是1946年6月全面爆發的中國內戰的最嚴重惡果,是中國內戰的殘酷性必然導致的結果。
但更深層次,也更重要的原因是,1949年以後兩岸各自堅持的,對於處理中國內戰的目標的尖銳對抗。1949年以後,大陸堅持“解放台灣”的目標(1949年3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一定要解放台灣”,1955年5月提出“和平解放台灣”);台灣方面則始終堅持“反攻大陸、反共復國”。兩岸目標的尖銳對抗,在導致了兩岸之間深刻敵意、仇恨的同時,還有更深遠、更嚴重的影響。就是必然給目標的調整,以及目標改變後的中國統一進程的推進,都形成難以預料的困難。如前述,1979年大陸方面宣佈並開始執行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戰略目標,這是大陸方面對於處理中國內戰、實現國家統一的目標和政策的轉折性調整。但台灣方面的第一反應卻是對抗性的。1979年1月3日,台灣領導人即稱“必須提高警惕,洞悉中共統戰伎倆”,隨即提出對大陸“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的“三不政策”,繼續堅持對抗、敵視。雖然由於大陸方面自1979年1月1日起,即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兩岸嚴重的軍事對峙開始緩解,但緩解進程緩慢,而兩岸的隔絕甚至直到1987年底才開始打破。在隨後的三十年中,1949年以後的兩岸隔絕完全打破,兩岸的經貿交流、人員往來快速增長,達到了龐大規模。
但十分遺憾的是,兩岸之間有了相對緩和、有了開放,可是中國統一的進程並沒有同步推進。而且由於台灣島內台獨勢力的蔓延,兩岸和平統一進程還面臨前所未有的新障礙。顯然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必然需要漫長、曲折的過渡時期。
3、兩岸關係進入中國實現和平統一的過渡時期—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時期
上述事實清楚顯示,1979年1月以來近四十年的兩岸關係,完全不同於此前三十年的兩岸關係,而且隨時間推移,差別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深刻。現在已經可以肯定地認為,1979年1月前後的兩岸關係分別是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1979年1月之前三十年兩岸關係的基本特點:一是嚴重、持續的軍事對抗、對峙,二是完全、全面的隔絕;1979年1月之後近四十年的兩岸關係基本特點,一是逐漸穩定的相對緩和,二是廣泛、大規模,而且快速發展的交流。所以,從中國統一的進程觀察,很明顯,1979年1月之後的歷史時期,是越來越有利於實現中國和平統一的歷史時期,是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發生最重要、最深刻轉折的時期。
很明顯,1979年1月大陸方面宣佈並開始執行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和戰略目標,啟動了中國和平統一的進程。由此,兩岸關係進入了實現中國和平統一的過渡時期,即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中國統一和兩岸關係的高度複雜性決定了,不僅首先必須打破、消解長期形成、積累的敵意、仇恨,而且更必須遏制、消除島內台獨勢力搞台獨、搞分裂的圖謀和影響。同時,還必須實現兩岸的融合發展,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所以,這一中國實現和平統一的過渡時期,必然十分漫長、高度複雜、充滿跌宕起伏。但和平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缺失的重要環節,是兩岸民眾共同的根本福祉,在大陸方面堅定不移的主導下,作為過渡時期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雖然十分漫長、高度複雜、劇烈跌宕起伏,但決不會終止,而必然在曲折中不斷推進、不斷深化。
兩岸的新對抗
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階段
事實表明,近四十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已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現在正進入第四個階段。階段性是進程的形式特點,但卻有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在深層次上充分表現了進程的特點和影響因素。人們不僅應重視各個不同階段兩岸關係的特點,同時還應重視,作為同一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的兩岸關係深層次上的共同特點,即同一歷史時期兩岸關係的基本特點。這是更深刻地認識不同歷史階段的兩岸關係,特別是整個歷史時期的兩岸關係必不可少的。
2016年5月,蔡英文總統在台灣執政後,兩岸關係迅速陷入新對抗。但已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兩岸的新對抗是1979年開始的,中國實現和平統一的過渡時期,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一個新階段。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沒有因新對抗而終止,實際上還將進一步更加深化。
1、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歷史時期的兩岸關係階段性變化及其基本特點
1949年以來的兩岸關係變化的兩大歷史時期中,兩岸關係變化的階段性的表現並不相同。1949年到1978年的兩岸嚴重軍事對抗、對峙,以及完全、全面隔絕的歷史時期,兩岸關係變化雖然也表現出階段性,但不很明顯;1979年以來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歷史時期,卻表現出十分明顯、突出的階段性。從1979年到2016年,兩岸關係已經歷了三個截然不同的階段:1979年到1988年,蔣經國在台灣執政,台灣當局在堅持“反共復國”政策的同時,對兩岸關係開始有所鬆動,兩岸嚴重軍事對抗、對峙開始緩和,完全、全面隔絕開始打破。由此,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進入啟動階段。1989年到2008年5月,李登輝、阿扁在台灣執政,不斷強化推進台獨政策,兩岸統“獨”對抗第一次明朗化,空前激烈、嚴重。但同時,兩岸傳統的軍事對抗、對峙繼續緩解;在台灣當局的嚴格限制下,兩岸的隔絕加速打破,兩岸的交流全面、快速推進。由此,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第一個高度複雜的階段。2008年5月到2016年5月,馬英九在台灣執政,台灣當局雖然對實現統一明顯猶豫、保留,但接受九二共識、堅持一中原則、反對台獨,兩岸的政治互信明顯強化;台灣當局對兩岸交流採取積極開放的政策,兩岸之間廣泛的交流持續、快速發展,達到龐大規模,基本實現了雙向交流的機制化。由此,形成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第一個順利推進的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