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已經到了蔡政府應該認真思考如何調整兩岸政策論述的時候了 |
中評社╱題:“遠離激進主義路線?蔡英文兩岸政策論述的困境與超越” 作者: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前言
兩岸互動要重蹈阿扁執政時期劍拔弩張的覆轍,終致喪失歷史“機會之窗”嗎?近來有一種觀點認為,大陸當局選擇壓制台灣,其實是將計就計有意為之,利用蔡英文當局不願承認“九二共識”,見縫插針地誘發激進台獨路線抬頭,再抨擊台灣當局背離維持現狀承諾,為動用反分裂國家法採取“武統”威懾找到師出有名藉口。這種觀點與大陸民間普遍瀰漫“武統”高漲聲音,頗有吻合之處。
巴拿馬宣佈終止和中華民國長達近107年邦交關係,大陸當局已陸續採取壓制台灣國際活動空間的動作。先前大陸施壓奈及利亞,要求中華民國駐奈國的“中華民國商務代表團”改名為“台北貿易辦事處”,並遷出首都阿佈加。現在又要求中華民國的非邦交國變更辦事處名稱,包括駐巴林、厄瓜多爾、約旦、以及杜拜的外館。足見,大陸對台的外交壓制不是僅局限於邦交國而已,更是擴及與非邦交國的實質關係改變。
無論是迫使中華民國與正式邦交國的斷交,還是駐非正式邦交國的辦事處名稱,變更中華民國、“台灣”為“台北”,此舉可能會強化台灣內部強硬激進路線興起。而台獨激進路線揚升,也會迫使蔡政府可能轉變維持現狀的政策;從而又激起大陸民族主義及民粹主義的交纏,導致兩岸關係陷入惡性循環對抗中。大陸當局從全面性外交遏制走向剛性的軍事武力嚇阻,強硬激進勢力動武師出有名,獲取力促武統的民族主義及民意支持。
大陸當局停止外交休兵而全面開打外交戰,不僅僅是表面上制約台灣的國際空間而已;實質上,更在國家戰略層次以一中原則框住台灣,難以走向法理獨立。若蔡英文當局鋌而走險,邁向激進法理台獨及“正常國家路線”,這就違背原來信誓旦旦不挑釁、不對抗的政治承諾,偏離“維持現狀”的保證,藉此創造武統威懾的基礎。就此而論,大陸當局的外交戰不是一項政治陰謀,而是“基礎不穩、地動山搖”的公開陽謀。蔡當局應理性與冷靜地思考,表達承諾維持現狀的善意不變,及不會採取對抗、挑釁攻擊報復行為;避免以衝突性的兩岸政策,作為報復外交挫敗的政策工具選擇。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論述:內外有別、模糊抽象
蔡英文贏取總統大選後,大陸當局對台也展現自制與善意,與甘比亞建交選擇在蔡就職前、參與世界衛生大會邀請函加註聯合國2758決議一中原則,希冀引導蔡英文儘速完成答卷,回到“九二共識”軌道。但蔡英文卻呼籲兩岸共答新問卷,認為非單方片面即可作答;並提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三新論,建議兩岸進行“結構性合作”,架構兩岸互動新模式。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論述充滿創造性模糊,政策語詞概念具有廣泛性、抽象性,難以理解其政策的實質內涵指涉。
蔡英文執政後在涉及兩岸關係與外交關係事務,也展現一定程度自制與善意。例如宣稱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儘管未明言直述隱藏《憲法》及關係條例中,“兩岸一國”、“一國兩區”的兩岸關係性質;對於“九二共識”,蔡英文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另提“九二會談精神”、“九二歷史事實”、“九二共同認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排除反對黨時期預設“兩國論”主軸,《公民投票法》排除統獨、主權及“領土變更複決修正案”。尤其相關政府官員接連表示,兩岸協議不是國際協議;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中國人非外國人等等。這樣中間溫和路線,實不同於阿扁執政中後期,倡議“一邊一國論”及推動台灣正常國家運動。
然這樣政治善意卻又被其內政作為採取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所抵消,被批評為歷史台獨、文化台獨、教育台獨、司法台獨等柔性台獨;同時採取去國民黨化、去蔣化、去孫中山化、去孔化、去鄭成功化舉措,挖空刨除在台灣的“中國元素”。這種內外有別的政策表述與矛盾對立政策組合,並沒有產生政策善意的加乘效應。蔡英文當局在內政領域治理的“去中國化”策略 ,與兩岸政策論述主張維持現狀的“模糊化”策略,相互衝突抵消政策效應。因此,即使最近綠營地方領導人紛紛拋出“親中愛台”、“和中愛台”及“友中愛台”之說,陸方也難以信任而持“聽其言、觀其說”之態度。
蔡英文當局在外交政策領域方面,也出現善意相互抵消現象。例如2016年首次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時,代表與會者在會場演說中全程使用“中華台北”,並無出現台灣、中華民國字眼,採取溫和理性且相當克制表述;同年宣佈不會以政府名義推動參與聯合國活動,避免刺激大陸當局。這些自制自我限縮作為,均遭獨派抨擊未能揭櫫台灣名義,不利台灣主體意識發展。然而,蔡英文當局又主動要求更改駐日、駐美代表處名稱,大陸當局抨擊此變更名稱舉措,形同破壞兩岸現狀,頗有為台灣正名之嫌。
台獨激進主義路線上升
一、巴台斷交與台灣外交困境
蔡英文當局面臨台巴斷交,儘管表達憤怒、遺憾及嚴重抗議,並宣稱不排除調整失衡的兩岸關係,以安撫泛綠支持者;但並無像扁政府爆衝走向“一邊一國論”及推動正常國家運動。面對斷交風潮,蔡英文當局遭遇雙重困境,若過於溫和回應恐被抨擊政策軟弱及領導無方;然若採行激進路線攻擊報復,恐掉入武統陷阱,證明和平統一無望論,一旦民進黨犯戰略錯誤、破壞現狀,武統威懾就找到師出有名的合理藉口。
巴拿馬基於其國家發展及國家利益認定,終止與中華民國長達107年邦交情誼,選擇與大陸建交具有幾層意義:首先,大陸和平崛起綜合國力上升。大陸國際地位與政經影響力攀升,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全球經濟力第二、軍事力第三,坐穩第二強權位置,引進大陸勢力可消解美國的影響力。其次,內部經濟發展及經貿利益需求。大陸為巴拿馬運河第二大使用國,對巴國金融、電信和物流等產業發展有助益。“一帶一路”戰略覆蓋拉美國家,雙方可建立緊密經濟夥伴關係,並非簡單金援問題。最後,鞏固巴拿馬運河戰略地位需要。該運河實際是由美國介入主控,大陸已和尼加拉瓜合作另建一條連結太平洋與大西洋的新運河 。為避免巴拿馬運河被尼加拉瓜運河所取代,馬政府執政時期巴國已主動表達願與大陸建交,唯當時兩岸因具“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外交休兵彼此不進行互挖牆腳,故巴國無法與大陸順利建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