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2024選舉看台灣青年世代群體畫像》一文中,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黃裕峯表示,2024年台灣選舉產生新的政治格局,台灣民眾黨成為討論焦點。本文梳理出柯文哲與民眾黨的主要支持者群體是青年世代,並從他們的成長環境、媒介接觸、兵役經歷、教育改革、人口結構、婚姻狀況、醫療保障到文化記憶共八個維度進行梳理。研究揭示,台灣青年世代成長於社會急劇轉型期,受多重因素塑造,形成複雜多變的群體特性。政治上,他們立場的不穩定可能加劇分裂,對社會凝聚力構成挑戰;在兩岸關係層面,受媒體輿論影響,他們展現出矛盾的心理狀態;心理上,雖享有醫療等福利, 但面臨人口老齡化、醫保赤字等問題,感到迷茫和焦慮。他們的行為邏輯反映出對現狀的不滿與探尋出路的想法。描繪台灣青年世代的群體畫像,可為理解台灣社會的當下與未來提供參考。
上海政法學院政府管理學院講師、東北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曉笛在《從2024選舉看台灣世代交替與政治變遷》一文中表示,2024年的台灣選舉反映了民意基礎的世代交替、兩大黨的選舉優勢分層固化以及票倉空間移動三個政治變遷現象。具體而言,世代交替將民主世代推向政治前台,而這將推動台灣政治文化轉變以及政黨體系的局部變化。選舉優勢分層固化促使民進黨“中央化”和國民黨“地方化”,進而導致科層體系內部的縱向對立。票倉空間移動意味著兩大黨的票倉地理分佈,由傳統的“南北”劃分轉變為“東西”布局。三種政治變遷不僅深刻影響島內政治生態,還會增加未來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為應對上述變化,大陸應該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深化台青工作,創新政黨交流機制以及加強兩岸基層交流。
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溫天鵬在《台灣政治板塊“碎片化”及對島內政治生態影響》一文中指出,近年來台灣政黨政治生態呈現政黨支持度游移、傳統政治勢力分化重組、藍綠之外第三勢力崛起的新趨勢,台灣政治板塊中出現了“碎片化”現象。2024年台灣選舉結果顯示,當前台灣社會民意相比以往已出現顯著變化,由此引發台灣政治結構出現重大轉變的跡象,深刻衝擊到傳統藍綠二元政治結構。該文從政黨主體、政治動員、價值訴求等三個維度剖析台灣政治板塊“碎片化”現象,從而探尋由此引發對台灣政治結構及政黨政治產生的影響,以及未來台灣政治生態發展的趨勢。
本期“兩岸”欄目刊發了《民進黨無法迴避兩岸統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偽命題帶來的真問題:論“法理台獨”現實危害》《兩岸企業合作發展路徑方式變化與前景》三篇文章。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朱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夏佳慧、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講師蔡禮輝聯合發表了《民進黨無法迴避兩岸統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一文。該文表示,2024年民進黨贏得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其未來政策引人關注。民進黨在制定兩岸政策或提出政策訴求時需要面對一些無法迴避的真實情況,包括:地理上台灣與大陸最近、歷史上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政治上國際社會不承認台灣是國家、法理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享有和行使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的主權、經濟上兩岸統一有利於實現帕累托改進、社會上大陸民意不允許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文化上中華民族向來有反對分裂國家的傳統、邏輯上和平與分裂相矛盾、政策上“一國兩制” 最具彈性、趨勢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要求國家完全統一。該文運用人文地理的視角,從十個方面闡述了台灣與大陸統一的合理性與必然性,這也是民進黨當局制定政策時無法忽略的真實情況。認清現實、回到國家統一方向才是唯一正確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