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社會融合與統一後台灣的長治久安
http://www.CRNTT.tw   2023-11-12 00:12:16
兩岸社會融合發展,是促進兩岸統一以及確保統一後台灣長治久安的基本元素。
  中評社╱題:兩岸社會融合與統一後台灣的長治久安 作者:周志懷(北京),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兼學習與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摘要】2016年習近平首次提出兩岸社會融合論述,表明大陸開始不斷拓寬兩岸融合發展的領域,對國家統一實踐路徑的探索也進一步深化。迄今為止,大陸學界關於兩岸社會融合的研究仍處在初步探索階段。為了進一步增強推進國家統一的經濟、文化、政治和社會基礎,必須改變重經濟融合、輕社會融合或是先經濟融合、後社會融合的發展模式,積極推動兩岸經濟融合與社會融合實現協調發展與相互促進。兩岸社會融合必須要進行廣泛社會對話,而社會對話也應從大型會議的文宣模式,轉為以閉門意見交換為主的“小而美”的互動模式,築牢築實兩岸社會融合的底部基礎,實現有感對話和有效對話。社會融合是人和人的生活的渾然一體。兩岸社會融合的生活化至關重要,但並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的融合上,而應更多地追求共同理念和共同價值等精神層面的生活化。這樣才能在社會融合過程中逐步解決認同問題,為兩岸統一後的長治久安奠定基礎。

  兩岸社會融合是探索國家統一路徑時必須要研究的重要課題。社會融合是在兩岸經濟融合和利益融合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兩岸融合發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這是黨的代表大會首次寫入關於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自2014年5月起,習近平先後提出兩岸經濟融合、利益融合以及融合發展等論述,但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尚未納入關於兩岸融合發展的論述。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標誌著大陸對台政策中兩岸融合發展論述的正式確立。

  兩岸社會融合的概念則是在2016年提出來的。當年3月習近平參加兩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就兩岸關係發展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要“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這是習近平首次提出兩岸社會融合議題,表明大陸對兩岸融合發展領域的不斷拓寬,對國家統一實踐路徑的探索的進一步深化。

  一、推進兩岸經濟與社會融合的協調發展與相互促進

  在兩岸關係中使用“融合”的概念其來有自。2008年12月,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兩岸可以“通過交流合作增進感情融合”,並強調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因為這有利於兩岸同胞加強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於兩岸積纍互信、解決爭議,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09年12月,賈慶林在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座談會的講話中要求,要不斷鞏固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物質基礎、文化基礎和社會基礎,不斷增進兩岸經濟、文化、社會和人民思想感情的大融合,不斷增強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

  2014年後大陸對台政策中的兩岸經濟融合概念進一步清晰化。李克強總理在當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及兩岸關係時首次提出要“促進經濟融合”。習近平5月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時則強調“經濟融合有利兩岸互利雙贏,任何時候都不應受到干擾”。此後兩岸經濟融合成為大陸對台政策的重要內核之一,學界對於兩岸經濟融合的探索與研究成果也不斷湧現。

  2016年3月習近平首次提出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論述,進一步豐富了兩岸融合發展的內涵,但學界關於兩岸社會融合的研究,迄今為止仍處在初步探索階段。大陸學者熊俊莉提出的兩岸經濟、社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過程中同步融合的研究尚少的狀況,目前依然未能改觀。①從當下研究現狀看。無論是以兩岸經濟融合、經濟社會融合或是兩岸融合發展為主題所進行的學術探討,包括各種研討會,實際上大多都落腳在經濟融合方面。也就是說,目前大陸學界談融合發展大多局限在經濟融合,而談經濟融合又大多局限在惠台利民問題上。

  1979年以來,兩岸經濟關係雖然取得長足進展,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始終無法突破兩岸固有政治障礙。同樣道理,兩岸經濟融合雖是兩岸各領域融合的重要基礎,但僅有經濟融合的獨輪車,則遠遠無法解決兩岸統一所面臨的結構性難題。因此,為了進一步增強推進國家統一的經濟、文化、政治和社會基礎,必須改變重經濟融合、輕社會融合或是先經濟融合、後社會融合的融合發展模式,積極推動兩岸經濟融合與社會融合實現協調發展與相互促進。

  二、國家認同是兩岸社會融合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國家認同是推進祖國統一進程時所遇到的實質性難題,同時也是實現兩岸社會融合時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大陸學界對這一問題有著比較一致的看法。由於李登輝、阿扁、蔡英文總統長期所奉行的“去中國化”與“激進式台獨”或“漸進式台獨”政策,導致島內民眾的國家認同出現嚴重扭曲。根據島內多家民調機構發佈的民意調查顯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支持兩岸統一的比例,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23年3月就島內民眾統“獨”立場及對兩岸關係看法進行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島內偏向台獨24.2%、偏向統一7.7%、維持現狀68.1%。在統“獨”問題上的立場,持拒絕統一或是希望長期維持現狀的選擇,甚至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當然不可能推進兩岸的社會融合進程。

  從另外一方面看,目前島內對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的共同認知仍相當一致。台灣競爭力論壇2018年10月發佈的民調顯示,87.3%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衹有6.8%的人持不同觀點。②兩岸共同的中華文化的根脈也無法切斷,2019年12月“ETtoday新聞雲”的民調顯示,高達82.5%的民眾認同台灣文化的基底是中華文化,僅14.9%的民眾不認同。③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國家的歷史記憶同樣難以磨滅,2017年時任台“法務部門”負責人的邱太三針對島內同婚“釋憲案”發言時,強調台灣“民法”制定是依照“我國人民數千年”形成的社會規範跟機制,引發島內社會激論,遭到不少網友詰問“是哪國”?毫無疑問,這個“數千年傳統”當然是與中國歷史與中華民族的延續與聯結,這種潛意識中的一個國家的歷史記憶也深深印刻在島內大多數民眾的腦海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台灣同胞保持著強烈的中華民族意識和牢固的中華文化情感,打心眼裡認同自己屬中華民族。這是與生俱來、渾然天成的,是不可磨滅的”。這正是我們漸進式實現兩岸社會融合的重要基礎。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