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1日電/據北京青年報報道,“目前,全世界沒有一輛電動車在-35℃以下、凍72個小時後,在不接入任何外接電源的條件下仍然可以正常行駛,但我們團隊研製的電動車就做到了!”作為我國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逢春無不自豪地說,由他總負責的北京市科技計畫項目“面向冬奧環境的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開發及示範應用”重大項目為北京冬奧會新能源汽車應用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為電池加裝“暖寶寶”
據前期調研,冬奧會期間,新能源汽車面對的是-20℃至-30℃的低溫工作環境,作為舉辦地之一的張家口地區,崇禮室外賽區在極寒時溫度將降至-23℃。
“在解決電動汽車動力鋰電池低溫應用方面,重要解決方法是採用外部加熱方式,但是這種電池加熱系統能耗高、時間長、效率低、效果差。”孫逢春告訴北青報記者,北理工冬奧團隊研製的低溫自加熱電池系統,可以在-35℃的環境下,基於自加熱的方式在5至6分鐘之內使車載動力電池溫度上升到0℃以上,從而激活動力電池的正常應用。“就相當於給傳統電芯增加了高效的加熱鎳箔片,給電池帶上‘暖寶寶’。”在電動汽車冷啟動時,短時間內就能把電池加熱到適宜的工況溫度。這一技術突破解決了電動汽車在冬季嚴寒條件下續航里程、行駛安全性和行駛舒適性等多方面難題。
“加熱鎳箔片在兩個電池單體的中間,有了這個加熱片,便和電池的正負極構成了回路,通過‘自激活-電池給自己供電加熱’的原理短時間內釋放熱量,將電池升溫到0℃左右,即使電池停止了‘自加熱’,餘熱也會讓電池持續升溫,達到‘舒適工作’的溫度區間內,讓電動車正常行駛。這是一種物理反應,我們的方案及使用的材料都經過了大量實驗,是滿足安全需求的。”參與此次科研項目的北理工博士易江說。
動力系統實現連續爬坡
除了溫度低,複雜的路況,也對新能源汽車智能自主安全監控提出了較大挑戰。“尤其是延慶賽區的高山滑雪項目,我們的車輛需要每天不間斷地往返山腳和山頂之間,這種應用場景對車輛的動力系統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易江告訴北青報記者,驅動電機可以稱為車輛的另一顆“心臟”,但一般現有新能源汽車的動力系統無法滿足持續爬坡的需求。於是北理工及理工華創電動車技術團隊開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