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今年首次布設了測雨雷達並已組網應用,可以實時輸出30米×30米網格的降水實況數據和3小時臨近預報成果,對重點地區的降水強度、降水結構、降水變化趨勢可進行連續較高精度、較高分辨率的監測,與11部氣象雷達協同應用、互為增益,實現了流域“雲中雨”探測預報高精度、全覆蓋。
第二道防線:聚焦難點,提升“落地雨”計算能力
在北京門頭溝區王平鎮韭園村,一條山洪溝道從村中間南北向穿過,與河道並排的是嶄新的道路和橋梁,鄉村的院墻也正在進行最後的修整,一改去年災後模樣。北京市水務部門在溝道旁建立了山洪現地聲光預警站,站點上面攝像頭、太陽能板、水位監測設備等一應俱全,可以實時傳輸雨水情監測數據,實現雨量水位超閾值分級預警。
雨水情監測預報的“第二道防線”由雨量站加產匯流水文模型、洪水演進水動力學模型組成,實現“落地雨”監測並延伸產匯流及洪水演進預報。“官廳山峽區域雨量站從原有29站增加至256站,實現10平方公里及以上流域、山洪災害高風險區、行政村全覆蓋。”北京市水文總站副主任王亞娟說,北京市整合了水務、氣象等多部門資源,加密布設雨量站,填補暴雨易發區的監測空白,全市雨量站提升至1900餘處,站網密度達8.5平方公里/站,超過了水利部制定的水文現代化監測指標,也遠超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水平,確保“落地雨”測得准、量得穩、傳得快。
第三道防線:需求牽引,織密“河中水”監測網絡
與官廳山峽區域雨量站有著同樣追求的門頭溝區隴駕莊水文站,赫然把“測得到、測得准、抓得住、報得出”的目標寫在了單位院墻上。
去年洪水後,結合水務災後恢復重建項目,隴駕莊水文站在防洪和測洪標準上進行了全方位的提檔升級,通過水文站房加固、增加側掃雷達、移動雷達波等水文監測設備以及C波段衛星、超短波電台等通訊設備,實現了全量程全自動在線監測,確保水文數據在極端天氣條件下能夠測得到、測得准、報得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