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一帶一路”: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效應
http://www.CRNTT.tw   2023-08-16 08:02:15
“一帶一路”最重要的意義,歸根到底是鼓勵各國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
  中評社北京8月16日電/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和時代進步要求,著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重大倡議。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成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台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

  “一帶一路”從時間維度激活共同的歷史記憶

  北京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超文章提出,2000多年的絲綢之路所凝煉的絲路精神。“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激活了“絲綢之路”這一共同的歷史記憶,核心目的是復興“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冷戰結束以來,中國在中亞地區提倡經濟合作,力推上海合作組織建設,但一直面臨挑戰。後來,中國逐漸發現推進經濟合作僅靠參與國際性組織的建設與合作是不夠的,於是便想到了絲綢之路這個著力點。

  500多年的全球化消除海洋型全球化的負外部性。全球化的命運其實是與絲綢之路的興衰分不開的。歷史上的絲綢之路非常輝煌。歐洲傳教士蓋群英在漫長的絲綢之路旅程中如此記述:“寬而深的車轍分分合合,猶如江面上的渦流。在這條路上,無數人走過了幾千年,形成了一條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流……”。1453年,奧斯曼帝國崛起,把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橋梁切斷了(史稱“奧斯曼之墻”),歐洲人被迫走向海洋,從而改變了整個世界格局,世界進入以西方為中心、以海洋為主導的時代,開創了海洋型全球化。自從古代絲綢之路被切斷後,許多國家都曾試圖恢復這條通道。然而,重建古代絲綢之路是百年夢想。歐亞大陸內陸國家的物流成本非常高,與海上物流相比沒有競爭力,而且產業鏈大都沿海布局,內陸地區逐漸走向落後。因此,不打通絲綢之路,內陸與沿海地區的發展差距就難以消除。

  50多年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一帶一路”最重要的意義,歸根到底是鼓勵各國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從東方到西方,中亞地區只是過道,古代絲綢之路沒有幫助沿線國家實現共同富裕。“一帶一路”要消除這種貧富的差距,真正將沿線國家的命運綁在一起,形成命運共同體。歐洲人所創造的話語體系的邏輯是“東方(現代)文明來源於西方”。實際上恰恰相反,西方文明中很多成分都來自東方。我們提倡“一帶一路”、努力復興絲綢之路的目的之一就是告別西方中心論,讓世界還原到本身應有的多元狀態。“一帶一路”是21世紀的跨洲際合作倡議,不只是打通歷史上中斷的絲綢之路,更是借助絲綢之路的歷史概念,開創新型全球化。

  10年新時代的實踐。新時代十年也是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十年,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取得新突破,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隨著我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認識更加深入、戰略更加成熟,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面對更加複雜嚴峻的外部挑戰,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誌性成果,生動體現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秉持大國責任和擔當,為解決全球性問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貧困問題、實現共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一帶一路”從空間維度重構全新的世界版圖

  文章分析,歐亞大陸的互聯互通、陸海聯通從願景到行動。金融危機以後,西方消費能力不足,購買不了那麼多中國製造的商品,中國出現了一定的產能過剩,產品賣不出去,這證明只盯著發達國家的市場是不夠的。世界經濟的循環也從傳統的“中心—外圍”式的單一循環,越來越變為以中國為樞紐點的“雙環流”體系,其中一個環流位於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另一個環流存在於中國與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之間。通過建立新的產業鏈環流,形成“雙環流”來對衝發達市場的風險,這是“一帶一路”最早的思想原型。17世紀前的歐亞大陸時代,馬、駱駝和帆船是人類主要交通工具。到了18世紀的海權時代,蒸汽機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19、20世紀以後,迎來了鐵路時代、飛機時代。如今,人類邁入陸海聯通、萬物互聯時代。高鐵成為21世紀具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中國已經在引領人類新型的工業化、城鎮化,實現世界的互聯互通和聯動發展,這就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精髓。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