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引入AI基礎設施,打造負責任的AI
http://www.CRNTT.tw   2024-09-06 19:07:43
  中評社北京9月6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在9月5日舉行的2024外灘大會開幕式上,24歲的獨臂男孩周鍵借智能仿生手演奏鋼琴,在舞台上定格了溫暖一幕。

  “人工智能雖然有很長的過去,卻衹有很短的歷史。”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在開幕式上分享了他對AI+、AI基礎設施的思考。他表示,圖靈等科學家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起就有很多與人工智能有關的思考,2017年谷歌提出Transformer模型架構,讓人工智能重新回到大家的視野,形成對產業的影響。

  “當我們講‘人工智能+’的‘+’時,不是加什麼東西,更重要的是機制創新。”王堅說,這個創新就是數據、模型和算力的組合,當數據、模型、算力的規模都有了巨大變化時,就一定要引入新東西——AI的基礎設施。

  王堅認為,當技術對人類產生最長遠的影響,它就變成了基礎設施。他援引紅杉資本的觀點:在雲時代、移動時代、AI時代,雲計算就是基礎設施。

  “當你看AI、AI+、AI基礎設施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不但技術在革命,機制也在革命,基礎設施也在革命。沒有比這三項革命在同一時間發生更令人激動的了。這些革命正在創造未來。” 王堅總結道。

  “今天大模型帶來的震撼,有多少來自人機交互?又有多少來自機器智能的進步?”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題為《大模型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技術融合,產業躍遷》的主旨演講中拋出問題。

  沈向洋談及大模型時代人機交互方式的演變,在他看來,從圖形界面到搜索、推薦,再到對話,大模型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這個迭代。

  他認為,AI為人類提供了與技術共生的全新語境,人機交互的新方式指向“AI與IA”的融合共進。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即智能增強,代表一種以人為本的AI發展路徑。它聚焦運用技術提升人類的能力,而非取代人類,強調了人類與AI之間的協作關係。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