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登及析賴侯柯對外政策 侯友宜可穩“邦交”
http://www.CRNTT.tw   2023-12-27 01:08:25
中美關係可能的情況。(中評社 俞敦平製表)
 
  張登及根據以上的前提,預測選後可能出現的不同情境,以及對台灣外交政策的影響。根據上述的分析,他將美中關係的變化分為八種情境,並根據實力差距、敵友親疏、第三方挑戰的大小,並扣除其中兩種最不可能的情況,整理出由好到壞的六種情況,請見圖表。

  張登及表示,在這些不同的情況下,台灣的“邦交國”數量、非政府組織和非正式關係的參與程度、以及國際組織的加入機會都會有所變化。他指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有些情況是不太可能再發生的,例如美中關係好、實力差距大、有敵對的第三方的情況,這是1970年到1990年美中共同對抗蘇聯的情況,台灣受到的限制很大,“邦交國”數量大幅減少。另一個不太可能的情況是美中關係敵對、實力差距大、沒有共同的挑戰的情況,這是1949年到1970年的情況,台灣“邦交國”數量反而增加,但這是在退出聯合國前期的一種情況,現在不可能再出現。

  張登及認為,目前最接近的情況是美中關係敵對、實力差距縮小、有共同的挑戰的情況,這是2018年到2023年的情況,美中之間有貿易戰、科技戰、地緣政治鬥爭等等,但也有俄烏衝突、非傳統安全、氣候變化等共同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邦交國”數量持續減少,但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增加,通過了台北法案,希望維護台灣的“邦交”。他預測,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台灣的“外交”空間仍然會受到壓縮,但也有可能在非政府組織和非正式關係的部分得到美國和西方社會的支持。

  張登及最後分析了2024年台灣大選的三個候選人,柯文哲、賴清德、侯友宜,他們的兩岸政策的差異和可能的影響。他認為,這三個候選人都受到美中台不對稱三角的限制,他們的政策差異可能只是marginal differences(邊際微小的差異),但也可能make great differences(會造成巨大的差異)。他指出,柯文哲主張沒有“台獨黨綱包袱的不統不獨路線,賴清德主張台灣前途決議和互不隸屬的原則,侯友宜主張合乎憲法架構下的九二共識。他認為,侯友宜的政策可能可以稍微穩定“邦交國”的數字,柯文哲的政策可能可以減少“邦交國”的損失,賴清德的政策可能可以爭取到美國和西方社會對台灣的支持。但他也強調,這些政策的效果還要取決於美中關係的變化、大陸的施壓和博弈、以及台灣的內政變數。他呼籲台灣人民要有清醒的認識,並做好應對各種情況的準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