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一統”意識:導正島內民眾的時空認知
鐘厚濤談到,汪辜會談之所以能夠成功舉行,就在於兩岸共同堅持了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政治基礎,這背後體現了兩岸對於同屬一個中國的共同認知和對兩岸同胞同屬中國人的共同認同。認同具有雙重實踐邏輯,表現為時間上的承繼與空間上的確立。從時間維度來講,兩岸必須在扎根於中華民族文化自身演進變遷與內在結構訴求的基礎上,共同構建新的歷史記憶與共有觀念,才有可能開啟共同體認同的建構。從空間維度來講,既要防範在全球化與當代世界文化碰撞下第三方力量對兩岸關係結構性衝擊,又要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迷思,將台灣鄉土情懷與台灣本土認同感引向對中國的國家認同,在新的參照系坐標下重新界定其在社會文化中的角色與位置。
鐘厚濤表示,具體而言,一是要細化政治認同的層次區分,明確台灣認同的下位概念屬性,二是要消除“社群主義家國認同”,破解台灣“准領土化想象”,三是要引入他者參照系,凸顯中華民族認同自豪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