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勳談到,防疫抗疫兩年,特區政府理應知道自己的醫療承載量,理應預見到大爆發的出現,亦理應有應對措施,而不是到現在大爆發之時才束手無策,臨時計畫應對措施。港府防疫政策亦“錯重點”,將大量精力放於逐一個案追蹤密切接觸者,但應該知道這不是可持續的政策。動態清零的核心還在於建立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數字化的治理,利用大數據、運算等信息科技進行疫情防控,這包括了最基本的於“安心出行”實施實名登記、加設追蹤功能,並要求全港市民使用。同時為沒有智能手機、未能使用安心出行的兒童、長者及有困難的傷殘人士派發便攜式、具追蹤功能的實體安心出行,提升密切接觸者的追蹤速度,以防止疫情擴散。
劉國勳呼籲,希望香港市民配合特區政府實施“安心出行”的實名登記,我們需要的是團結,放下成見,同心抗疫,因此希望市民不要將健康碼問題“泛政治化”,並撇開政治立場,以實際情況考量問題,讓特區政府在受監管的情況下,加設實名登記追蹤功能,加快辨認密切接觸者,保護我們社會中最弱勢的兒童和長者。
劉國勳說,如果香港持續這種“守株待兔”的被動防疫,港府對疫情防控的掌控能力會越來越低,感染個案和死亡數字直線上升,將會是不負責任地把兒童和老人暴露在極高風險當中,確診者也會因醫療系統不勝負荷而需要“自生自滅”。社會徘徊在“動態清零”和“躺平”之間,這也是最尷尬的狀態,既不能與內地大循環,又不能與歐美/西方大循環,加上社交距離限制和場所的關閉,使得經濟雪上加霜,最後導致香港市民“人財俱傷”。因此香港絕不能再被動防疫,應更積極的採取預判式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