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卷調查結果 |
針對調查結果,青研香港有以下意見及建議:
葵青區議員、青研香港副召集人郭芙蓉指出,“動態清零”的具體要求是“及早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然而,目前香港檢測能力嚴重不足,檢測站大排長龍已經成為常態,做不到“及早發現”,即使馬鞍山的“火眼實驗室”落成,香港的日檢測能力也只有30萬次;而公立醫院也已不堪負荷,有至少5000名患者未能及時送院,做不到“快速處置”和“有效救治”。青研香港建議特區政府尋求內地支持,興建多至少三個“火眼實驗室”及有足夠床位的“方艙醫院”,為推行全民強制檢測、查出隱形患者和提供適切治療提供硬件保障。調查也顯示,有超過7成5的受訪者表示強烈認同或認同推行“全民強制檢測”,顯示社會對大規模核酸檢測的接受程度已有明顯提升,前年廣為流傳的“DNA送中”之類的謠言已經不攻自破。特區政府應果斷實施全民強檢,莫再一次次錯過控制疫情的良機。
青研香港發言人莊展銘強調,在抗疫路線選擇上,絕大多數受訪者都認同“動態清零”,而不認同“與病毒共存”。內地的防疫經驗已經證明,即使面對Omicron變種病毒,“動態清零”策略依然有效。雖然Omicron的致病率、重症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遠高於一般流感,且後遺症亦不容忽視。更重要的是,Omicron的傳播力極強,可在短時間內造成大流行,強烈衝擊醫療體系和社會運作。貿然提出“與病毒共存”,是極不科學和蔑視人命的做法。“動態清零”是我國疫情防控的總方針,香港抗疫工作是國家抗疫大局的一部分,要和內地“通關”,就必須對接內地防疫標準。今次調查中有接近6成受訪者都認為恢復和內地通關比恢復和國際通關更重要,更加證明香港必須堅持“動態清零”,不能向病毒投降。
屯門區議員、青研香港發言人賴嘉汶指,科學研究早已證明接種新冠疫苗是抵禦感染、減少病毒載量、防止重症和減少傳播力的有效途徑,即使面對變種病毒,接種“加強針”亦能大幅減輕病症。調查中,有接近7成5的受訪者都認同更高的疫苗接種率對防疫有幫助,顯示特區政府即將推行的“疫苗通行證”政策有相當的民意基礎。但目前,全港只剩下15間社區疫苗接種中心,不少市民都投訴即使有心接種疫苗,因名額或時間限制,都要等到三月初才可接種,甚至有長者凌晨三點就開始排隊。特區政府應加開更多疫苗接種中心,至少應恢復至疫苗接種計畫之初的26間,延長運作時間及增加更多流動疫苗接種站,為市民接種疫苗提供便利,以配合“疫苗通行證”政策的施行。
青研香港成員郭宣彤指,雖然調查顯示市民普遍支持進一步收緊限聚和隔離政策,但抗疫兩年,市民出現“抗疫疲勞”是不可避免的。“長痛不如短痛”,特區政府必須推出真正“快、狠、準”的防疫手段,例如全民強制檢測等,令市民看到“清零”的曙光,才能令市民克服“抗疫疲勞”,繼續遵守日趨嚴格的防疫要求。另外,政府應為受防疫措施影響的市民提供足夠支援,例如:將現時只適用於確診,且僅限於不享有有薪病假的僱員或自僱人士才可合資格的一筆過津貼,擴展至受隔離或圍封檢疫影響的僱員;加大對599F“表列處所”的援助力度,補償他們因長期停業而招致損失。
最後,青研香港感謝來自中央的關心和各地醫療隊的支持。“祖國永遠是香港堅強的靠山”,內地人民和香港市民心連心,香港一定能早日戰勝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