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2008到2023年GDP數據。(中評社 方敬為攝) |
李隆生指出,從馬英九2008年執政到2016年換蔡英文總統上台以來,可以看到台灣有幾次的GDP大幅度攀升,多與外部因素有關,2010年的GDP來到10.63%,主要是前兩年金融海嘯經濟低迷,谷底反彈,加上當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生效,台灣開拓大陸貿易市場。
另外,李隆生指出,2021年台灣的GDP達到6.62%,同樣也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打亂全球供應鏈,台灣受惠於國際轉單效應,以及資通訊、半導體類別需求量上升,整體出口暢旺,才有如此成績。從以上特例來論,台灣畢竟是海島,經濟依靠出口導向,所以GDP很容易被外在環境影響。
他提到,今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許多機構預測大多不看好,先前主計總處、台灣境內的金融研究機構預估還有2%,可是面對整體出口萎縮,加上企業投資表現不佳,現在官方也改口約落在1%到1.5%,顯然,台灣的GDP表現很難全然的操之在我。
李隆生說,GDP當中有4個構成因素,包括民間消費、企業投資、政府支出以及淨出口,2022年台灣的民間消費45.54%、政府支出13.73%、企業投資27.61%(民間23.35%、國營1.51%、政府2.75%)、淨出口12.97%;2023年預測民間消費47.62%、政府支出13.88%、企業投資27.20%(民間22.78%、國營1.55%、政府2.86%)、淨出口11.32%。
他說明,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來,雖然在民間消費表現上,今年較去年上升,可是企業投資方面卻是減少,尤其是民間企業投資減幅0.57%,其餘是靠國營企業及政府投資增加來支撐,而淨出口表現今年預測也較去年減幅1.65%。
分析相關現象,李隆生說,企業投資減少很大的原因與台海情勢不穩定,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不確定性拖累企業投資信心有關;淨出口萎縮則反映出,隨著國際開始推動半導體產業自主,甚至拉台積電到海外設廠等因素,對台灣ICT產品採購需求減少,加上國際供應鏈調整,以及景氣不佳等。換句話說,台灣未來的領導人必須有能力讓地緣政治風險下降,穩定兩岸關係及台海局勢,否則在動盪局面之下,很難提振企業投資信心,出口方面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