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新民。(中評社 鄭羿菲攝) |
中評社台北2月23日電(記者 鄭羿菲)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除夕夜進行2小時通話。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朱新民接受中評社專訪分析,這是中美關係從全面對抗走向對話、競爭、合作,而共識則是中美儘管會有利益衝突,但要做好管控分歧,這包括台海的意涵在內。
朱新民說,既然中美從對抗走向對話,美國勢必也希望兩岸關係也是相同方向,美國會鼓勵台灣要走向兩岸對話的道路,台灣在內政、國際上的作為就必須拿捏較務實的分寸,若台灣還是對中國大陸做很多不必要的挑釁,讓美國感覺超越底線與框架,台灣就會受到傷害。
朱新民為政治大學政治所法學博士,專業領域是中共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曾擔任過國大代表、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大陸所所長、韓國瑜2020大選的“國政”顧問團成員。現為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資深顧問、台灣治理協會副理事長。
朱新民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拜習通話透露三個重要的概念,未來的中美關係將會是對話、競爭、合作,在特朗普時期的中美政策是“對抗”,拜習通話代表中美從全面對抗路線走向對話路線,且通過對話來解決問題,當然中美之間也還存有競爭的成分。值得注意的是,拜習通話的第二天是農曆新年,拜登也拜年,這代表認識與尊重中國大陸的文化。
朱新民說,拜登也談到跟中國大陸之間會有很激進的競爭,反應出拜登看到中國大陸崛起、成長,也了解中國大陸的存在,並成為西方的壓力;其次是拜登看到美國與中國大陸是兩種制度發展的競爭。中國大陸採取社會主義加開放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與西方民主體制加資本主義的路線並不相同,但都同樣走上“現代化成長”的路徑,且中國大陸30年來的發展趕上了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
朱新民指出,拜登提到中美之間不可避免激烈競爭,但不必然衝突,這與中國大陸主張相似,也就是中美大國有各自立場、堅持與利益,但要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可能會有衝突,但要做好管控分歧,這成為拜習通話的共識,而其中也包括台海的意涵在內。
朱新民認為,中國大陸在特朗普時期的對中政策因應,採取戰略定力、戰略忍耐、戰略實力,不管特朗普政府如何醜化中國、掀起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等對中國圍堵與施壓,但不隨美國改變中國發展的方向。中國透過政策調整因應,包括雙循環戰略等因應,達到包括去年是全球唯一GDP由負轉正的主要經濟體、中歐簽訂全面投資協定、與東南亞國家簽訂RCEP等成果。
朱新民表示,中國達成的成果,都讓拜登看到中美不能全面對抗,需要在重大關切項目合作,包括疫情、氣候變遷,甚至是區域和平穩定議題,於特朗普時期掀起的中美貿易戰、科技戰,目前還看不到拜登政府較明確的升溫或放緩的動作,但看得出全盤評估或調整的氛圍,拜登應該會回到務實的角度去處理。
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朱新民說,既然美國的中美政策從對抗走向對話,勢必會希望兩岸關係也是走相同的方向,美國會鼓勵台灣,或告訴台灣要走向兩岸對話、兩岸和解的道路,台灣在所有內政、國際的作為上,就必須拿捏較務實的分寸,如拜登已說不要有種族歧視、政治標籤而使用COVID-19稱呼新冠肺炎,台灣也應該順應方向調整。
朱新民指出,若台灣還是對中國大陸做很多不必要的挑釁,或兩岸關係的對抗動作,而讓美國感覺超越底線或框架,台灣就會受到傷害,這是我們希望蔡政府必須要理解,也要往這方向調整。
至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18日與日本、澳洲、印度進行四方安全對話,朱新民認為,美國是整體的、延續的、強大的國家,對拜登來說,不是特朗普時期的政策全都延續,但也不可能全部丟掉,符合美國利益的戰略規劃,特別是安全議題,拜登還是會延續,四方安全對話的本質是美國對全球安全的佈局,但美國、中國大陸都可以有各自的安全部署與軍事設置,這是很正常的,不能解讀成中美直接衝突與尖銳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