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4月29日,連戰與胡錦濤在北京舉行兩黨領導人時隔六十年的會談。(資料照片) |
中評社香港4月29日電/大華網路報今天時評說,整整十五年前的2005年4月29日,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舉行了兩黨領導人時隔六十年的會談,為當時處於戰爭邊緣的台海局勢帶來和平曙光,受到兩岸人民支持與國際社會肯定。如今回顧起來,政治人物如何在關鍵時刻做出關鍵決策,實在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的寄託所在,可成為當前兩岸重新升高對立對抗下,各界探索和平途徑的重要參考。
在2004年競選總統連任的阿扁,提出了2006年完成新憲法公投、2008年實施新憲法的台獨時間表後,刺激大陸研議國家統一法,後來制訂了反分裂國家法,明定以“非和平方式”來應對台獨。美國也對阿扁意圖改變台海現狀至為不滿。
布什一度被認為是中華民國和美國斷交後最支持台灣的美國總統,至2003年他反而直斥“台灣領導人有意改變現狀,這是美國所反對的”。美國國務卿鮑爾從2002年讚賞台灣“是個成功的故事”,到2004年變成宣稱“台灣不是主權國家”。
面對大陸準備依法遏獨、以武制獨,在野的國民黨必須鄭重思考究竟是跟隨扁當局和大陸衝突到底,還是向台灣民眾提供選擇和平的機會,這就形成了連戰決定國共和解的三部曲。首先是促使大陸同意實施2005年2月的春節包機直航。這一輪48架次的直航,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雙向對飛、多點起降、不中停港澳。在國民黨先搭好橋的形勢下,民進黨政府也順應民意而同意實施,堪稱朝野分工。
接著,連戰指派副主席江丙坤訪問大陸。江率團於3月28日登陸,而兩天之前,阿扁才發動“百萬人反‘反分裂法’”活動,可見江此行的壓力之大。這個代表團透過先後晉謁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南京中山陵、北京香山孫中山衣冠塜,完成了行前“緬懷之旅”的定位,又與陳雲林為首的中共中央台辦達成推動兩岸經貿互利的12項結論,也完成了“經貿之旅”。大陸藉此機會發佈胡錦濤邀請連戰前去訪問的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