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民黨大陸政策的危機與轉機
http://www.CRNTT.tw   2020-03-15 00:10:56
2020 年國民黨在總統及立委兩項選舉都輸
  中評社╱題:國民黨大陸政策的危機與轉機 作者:黃清賢(天津);原國民黨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部主任,現爲南開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兩岸關係研究基地研究員,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

  國民黨衹要把握中華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基礎,以及“九二共識”的兩岸內部矛盾調和特質,不要將“內部”的兩岸關係,異化成為“外部”的國與國關係,則就能站穩既具台灣主體性,又不會流於獨台、華獨、台獨危險的兩岸定位,與中國大陸繼續平等、尊嚴地互動。

  總之,所謂的台灣主體性絕對不是“反中”的台獨、讓人民陷入危機中,而是做一個可以安居樂業、有生活自信與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主體;為此,國民黨應該接地氣地把握與宣傳“九二共識”,不要因歷史遺緒或外力的挑撥誤將大陸當作敵人,而是在中華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基礎上,將對岸視為兄弟或家人,則台灣主體性才能真正實現,兩岸關係才能真正地長治久安,共創屬於兩岸人民幸福的新時代。

  一、主題意識

  台灣2020年大選結果揭曉後,中國國民黨因為總統大位與立院多數的兩項選舉皆輸,黨內竟對以往兩岸關係的強項,也就是能與大陸互動的“九二共識”產生懷疑,甚至主張拋棄“九二共識”,誤以為民進黨大舉獲勝是因為力舉“抗中保台”大旗。民進黨是由於存在“台獨黨綱,無法與大陸互動而需“反中”,可是集體焦慮的國民黨卻不思闡明其兩岸優勢,迷思於搶“反中”大纛,使得未來發展陷入危機。

  國民黨雖然敗選,但總統選舉還有552萬票、38.6%得票率,不分區立委也有472萬票、33.4%的得票率,區域立委選舉更有563萬票、40.6%的得票率,亦即除了多黨競爭的不分區立委選舉外,主要是兩黨競爭時的得票率仍有大約40%的比例。如果說“九二共識”不得人心,兩岸和平與發展不被重視,那麼這四成選民為何不投給高呼“抗中保台”的民進黨?所以國民黨應該好好想想,自己相對於其他政黨的品牌優勢是什麼,找回自己在政治競爭市場的正確定位。

  事實上,國民黨由於這些年來的兩岸定位偏移,對“一個中國”失去操之在我論述的主觀信心與客觀能力,讓原本的“大陸政策”逐漸轉化為“兩岸政策”,也弱化了處理兩岸關係的優勢。因此本文將回顧國民黨自2000年以來的大陸政策變遷,亦即首度在野、再次執政、再度在野的兩岸關係主張,瞭解其來龍去脈,接著分析國民黨大陸政策的錯誤迷思與認知誤區,然後指出國民黨化大陸政策危機為轉機之道。

  二、首度在野的大陸政策

  國民黨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失利,2004年仍未能奪回總統大位,但因民進黨讓兩岸漸入險境,因此也造就國民黨在兩岸關係展現優勢地位的機會,其兩岸政策的里程碑,可謂是2005年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內容。

  回顧當時的環境,正是首次執政的民進黨阿扁總統,陸續在2002年提出“一邊一國”、2003年推動“催生新憲法”、2004年進行“公民投票”,中國大陸則在2005年出台“反分裂國家法”反制,使兩岸關係劍拔弩張,氣氛緊張。

  此時,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前往了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地進行和平之旅,在2005年4月於北京與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談;這是時隔一甲子,亦即繼1945年10月的蔣中正與毛澤東在重慶會談後,國共兩黨領導人首次進行的會談。兩黨會談後,共同發佈新聞公報,揭示雙方基於“正視現實,開創未來”,達成三項體認、五項願景。

  三項體認包括:

  (一)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謀求台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維護兩岸同胞利益,是兩黨共同主張。

  (二)促進兩岸同胞的交流與往來,共同發揚中華文化,有助於消弭隔閡,增進互信,纍積共識。

  (三)和平與發展是二十一世紀的潮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利益。

  至於五項願景則是:

  (一)促進儘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

  (二)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三)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

  (四)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空間的問題。

  (五)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

  上述的三項體認,“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國共兩黨建立兩岸關係良性互動的最重要基礎,“促進兩岸交流,發揚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是國共兩黨對於兩岸互動的重要認知。

  在五項願景的部分,“兩岸談判”是國民黨自1990年9月,為了處理偷渡客的遣返問題,兩岸政府委託紅十字組織簽署《金門協議》後,一直推動的大陸政策;“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包括三通直航、投資保障、產業合作,乃至於希望建立兩岸共同市場等,都是國民黨陸續推動的大陸政策重點。

  “參與國際空間”是在1995年的“江八點”與“李六條”曾經涉及,國共兩黨在2005年實際提到,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活動的問題,也就是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因此後來能夠以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身分與會,創造台灣參與國際空間機會,正是國民黨大陸政策發揮的成果。

  “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則為國共兩黨增加互動機會,建立有效解決兩岸人民問題的溝通橋樑,亦即開展不同層級的黨務人員互訪,進行有關改善兩岸關係議題的研討,所以也就有後續的“黨務人員交流”、“國共論壇”等,突顯了國民黨相對於民進黨,有能力造福台灣人民的大陸政策優勢。

  至於“和平協議”可謂是當時最具意義,但迄今無法有效推進的願景。其中提到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這些對於兩岸尤其台灣而言,正是重中之重,可惜由於兩岸過往的敵對歷史情結,以及當代的主權對抗糾葛,和平協議淹沒在抹紅的政治口水中。

  無論如何,這五項願景是建基於三項體認之上,而三項體認又是源自於“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礎,因此大陸才會有“九二共識”是定海神針、難以撼動的說法,這也是國民黨有能力與對岸互動、為台灣民眾謀福利的關鍵。

  三、再度執政的大陸政策

  2008年的台灣大選再次政黨輪替,擔任總統的馬英九在2009年兼任國民黨主席,2012年、2013年繼續連任總統、黨主席;連胡會時發布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仍是馬英九主政時的國民黨大陸政策脈絡。由於迷思於選舉少碰兩岸政治敏感議題,因此大陸政策也在逐漸變遷中;如果從五項願景的項目觀之,國民黨的大陸政策變遷有所進展,但也有所退縮。

  “兩岸談判”在2008年國民黨再度執政後,中斷十年的海基會、海協會制度化溝通協商管道,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旋即恢復,兩岸協議陸續簽署。同年6月在北京簽署《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等二項協議;11月則在台北簽署《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等四項協議。

  兩岸協議總計從2008年6月至2015年8月,海基會與海協會高層的十一次會面,共簽署23項協議,一口氣將1995年到2007年缺少的“兩岸談判”,補課式地結出豐碩成果。

  在協議的積極簽署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出現快速發展,不衹在2008年後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簽署23項協議,加強投資與貿易的往來與保障等措施,而且2010年歷經1月、3月、6月的三次正式協商,十次以上的各種形式溝通,6月29日在重慶正式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可惜2014年3月發生太陽花學運,讓2013年6月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無法施行,連帶影響兩岸貨物貿易的簽署,使得補足ECFA完整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成果不能展現。

  “參與國際空間”則由於兩岸關係的良好互動,因此開啟了國際組織參與的諸多成效,包括納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衛生條例》(IHR)運作,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政府採購協定》(GPA)。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9年至2016年間,邀請衛生福利部部長以Chinese Taipei名義、觀察員身分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國際民航組織(ICAO)理事會主席則於2013年邀請交通部民航局長,以貴賓身分出席第38屆大會。這些都是國民黨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基礎上,以正確的大陸政策展現亮麗成果。

  “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則從2005年後就開始開花結果,以“國共論壇”為例,2006年4月在北京舉辦第一屆“國共經貿論壇”,2006年10月在海南博鰲舉辦“兩岸農業合作論壇”,2007年4月在北京舉辦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後續在馬英九任內也都以“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為名舉辦,直至2015年5月,時任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在上海參加了第十屆論壇後才改變名稱。事實上,這些也都是由於“九二共識”的基礎,國共才能透過定期溝通平台,有機會在平台上為兩岸民眾創造經貿與文化的發展機會,並解決相關問題。

  不過,相對於前述兩岸關係的進展,“和平協議”的爭議歷程卻看出國民黨大陸政策的退縮;也就是對於“和平協議”,不但有“台獨黨綱的民進黨鋪天蓋地抹紅,連國民黨都有人對此存疑,顯現國民黨對於大陸政策的信心與論述不足。

  當時是馬英九在競選連任總統前的2011年10月,提出未來十年內不排除與對岸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結果在台灣內外各界壓力之下,基於對選情的判斷,並未進一步闡釋,而是提出了大陸政策往兩岸政策偏向的“十大保證”:

  (一)一個架構:“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台灣海峽“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且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

  (二)兩個前提:在台灣民意達成高度共識及兩岸纍積足夠互信的前提下,才有推動商簽和平協議的可能。

  (三)三個原則:在國家需要、民意支持、國會監督之下審酌推動,談判前、後都必須讓國人瞭解政府的作為,務必做到儘可能的透明化。

  (四)四個確保:分別是確保中華民國主權的獨立與完整、確保台灣的安全與繁榮、確保族群和諧與兩岸和平、確保永續環境與公義社會。

  這十項保證雖然提及“九二共識”,但內文說明時卻重申“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而且更強調指出,商簽“兩岸和平協議”不是為了要統一,政府“不統、不獨、不武”的立場十分明確,因此政府不會與大陸談統一的問題。

  從“九二共識”需連結“一中各表”,到“不統、不獨、不武”,再到“不會與大陸談統一”,中國國民黨的黨務規章前言指出“追求國家富強統一之目標”、黨章第一條所說的“統一的國家”,“統一”已經逐漸從諱言到消失;隨著有“台獨黨綱的民進黨鋪天蓋地論述“中國政策”之下,有“統一黨章”的國民黨竟也將“大陸政策”逐漸轉化成為“兩岸政策”。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