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淳斌受訪。(中評社 李其樺攝) |
中評社嘉義4月14日電(記者 李其樺)針對疫情期間,兩岸關係愈來愈緊張,嘉義大學教育行政暨政策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陳淳斌認為,目前大陸處理兩岸關係走自己的路,對國民黨期待似乎逐漸縮小。未來處理完疫情後,可能對兩岸會有新的做法,未來在防獨方面措施可能會有進一步加強可能性,不利於維持台海穩定。
陳淳斌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學術專長為大陸問題與兩岸關係、政府預算、行政與立法關係、官僚政治學、立法控制與監督、憲政體制改革、大陸基層政權、地方治理。
針對美國簽署《台北法案》能有多少惠台?陳淳斌表示,蔡政府執政4年已經被斷了7個“邦交”國,《台北法案》最重要精神旨在採取守勢防止這些國家與台灣斷交。美國可以發揮經貿上的抵制或外交的措施發揮槓桿作用,防止這些國家和台灣“斷交”,這也是《台北法案》比較有實質性意義的地方。
陳淳斌表示,《台北法案》從內容來看,協助台灣拓展國際空間並鞏固“邦交”雖是主軸,但核心卻是要強化美台各種領域關係,特別是經貿關係,美國支持台灣以“非主權國家”身分加入國際性組織,像是以觀察員身分加入WHO、WHA等,有實質意義的只有上述這兩點。美國只是採取守勢,沒有辦法幫助台灣建立新的“邦交”國,所以真正的意義不大。
對於台灣的外交戰,陳淳斌表示,這要看那些國家如何權衡,如果覺得中國給它的利益大於美國對它的抵制,也許就會向中國靠攏。如果中國實力愈來愈強大,將來給它的實質利益愈來愈多,那些國家就會權衡哪一邊的利益大於其斷交的損害。
陳淳斌說,過去馬英九時代兩岸關係不錯,大陸在外交上比較不會有甚麼動作。現在兩岸關係不好,大陸會壓縮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空間,所謂“硬的更硬”,包括壓縮參與國際組織、國際活動、“邦交”國斷交等。美國則不斷拉攏台灣,美台關係逐步升溫,這也顯示中美對抗的關係愈來愈明顯激烈。
談到大陸屢次軍機繞台、航母靠近台灣的動作,陳淳斌說,主要有兩個意義,首先大陸為了展現對台海的掌控,實質宣示它的主權,藉由軍機夜間航行展現實力。其次,當然有對美國示威的味道,在反獨方面也對台灣有示警的作用,這也是“硬的更硬”策略的一部分。
陳淳斌分析,大陸也要藉此宣示,軍力並沒有受到疫情影響。對比之下,近日美國4艘航空母艦染疫,反而凸顯中國的軍事打擊力量沒有受到疫情影響。
陳淳斌強調,現在大陸防空範圍整個跨越到第一島鏈,向美國展示中國的肌肉,軍事力量已可以到達第一島鏈的打擊力和續航力,另一方面也是大陸對台灣獨派人士的一種威嚇。如果台灣不斷往台獨這條路上傾斜,就像呂秀蓮講的台灣不要一方面買武器防中國武統,卻又一面用言語刺激對方。
中評社問到,在美中冷對抗的局面下,台灣扮演何種角色?是美國印太戰略的盟友,還是棋子?
陳淳斌表示,他不認為台灣可以在美中對抗中扮演主動角色,唯目前看來好處在於,中美經貿對抗上,使得美國對中國採取高額關稅時,中國製造產品出口到美國,被課以較高關稅,迫使台商為了降低成本,必須把生產鏈移回台灣,獲得轉單效應優勢,但主動權仍不在台灣本身。
陳淳斌認為,現在台灣在中美之間扮演的就是棋子,而且是美國的棋子,蔡英文總統選擇站在美國這一邊,對民進黨是有利的,未必對台灣是有利的。首先,增加兩岸之間的敵對狀況,戰爭的風險增加。第二,美國要求台灣不斷增加“國防”預算,花昂貴預算購買軍機和武器等裝備是否有其必要性?
陳淳斌表示,像是民進黨政府想要購買F35戰機,就是要向民眾宣示,民進黨執政的台美關係比國民黨執政時更好,但F35戰機造價昂貴,對台灣是否有必要性,是許多專家質疑的地方。
疫情加劇美中關係惡化,加上台美關係升溫,對兩岸未來發展有何影響?對此陳淳斌認為,未來兩岸關係只會愈來愈差,不會愈來愈好,蔡英文總統採取抗中、反中和去中國化,所有關於中國的名稱被視為政治不正確。相對於國民黨認為可以跟中國和平相處,民進黨把中國視為徹底的敵人,中國大陸所有利台措施都被視為統戰。
陳淳斌強調,未來兩岸如果要統一,首先必須雙方要有信任感,包括對人及制度上的信任,目前看來兩岸信任度仍然不夠。大陸在處理完疫情之後,未來處理兩岸關係時,可能會有些不利台海穩定的作法。大陸目前已逐步走自己的路,不管是國民黨執政或民進黨執政,甚至對江啟臣領導的國民黨仍舊處於聽其言觀其行階段,未來在防獨方面措施可能會有進一步加強可能性。
中評社問到,台灣口罩外交被形容為以疫謀獨,是否不利兩岸發展?
陳淳斌認為,這些作法當然是不利兩岸發展,本來蔡英文總統的策略就是要抗中,要大陸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兩岸是對等的。口罩外交對提升台灣整體國際形象是有幫助,但能否讓台灣加入國際組織?還是要取決於中美之間的博弈。雖然疫情對中國大陸國際形象受到一些損害,但中國在國際組織方面還是有其影響力在,台灣能否加入國際組織未必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