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正大學教授蔡榮祥:中美關係的本質已改變
http://www.CRNTT.tw   2020-03-08 00:11:39
蔡榮祥受訪。(中評社 李其樺攝)
  中評社嘉義3月8日電(記者 李其樺)中美貿易戰、科技戰以至於美國的印太戰略,在在顯示美國已經把中國視為戰略對手,並進行全面的抗衡與圍堵。如今再加上新冠肺炎爆發波及全球,未來美中關係會如何發展?台灣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蔡榮祥表示,不管是先前的中美貿易戰還是疫情發生之後,美國對中國政策已經有很大的轉變,過去在1979年尼克森任內強調對中國積極交往,當時美國認為,美中交往愈密切、中國與世界的連結愈深的時候,中國有可能開放,也會變得比較自由。但是特朗普執政後發現,中國會用很多非正式的規則去控制外資,甚至要求智財移轉和技術合作,對特朗普這樣的生意人來看,中國做法非常不合理也不公平。

  蔡榮祥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政治學博士,學術專長為比較政治、比較憲政制度、美中台三角關係、政治學方法論。

  蔡榮祥表示,中美貿易戰之所以很難達成具體協議的主因,是因為特朗普要求中國透過法規修訂和實質配合,一定要保護美國投資企業,對中國體制來講是很大的困難,也導致談判過程不順利且拖延,癥結點在於中國願不願意去配合世界的規則。

  蔡榮祥認為,再者,美國以前把中國視為戰略性的夥伴,可以一起積極對抗恐怖主義和全球暖化,而且認為中國不會對外擴張,但近年中國在南海、東海對於周邊較弱的國家有強勢作為,這也符合國際關係理論講的,當一個國家強大時,會開始追求疆界的改變和重新定義。這也讓美國某些中國專家和行政部門認為,美國應該抗衡中國。

  蔡榮祥解釋,抗衡與以前美國對蘇聯採用圍堵策略是不同的,因為以前美蘇兩強對抗時,兩個經濟體彼此相對分離;但是現在中國已經加入世界經濟體系,沒有辦法圍堵它,因此強調抗衡,抗衡也未必是硬抗衡。此外,特朗普強調美國優先原則,例如,鼓勵企業生產鏈從海外移回美國,軍事方面提高聯盟國家的軍費,對雙邊聯盟關係相對比奧巴馬更強調合作。

  蔡榮祥認為,第三,中國比過去更強大,從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購買力平價)來看,中國現在就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軍力排行世界第三,這些都讓美國對中國態度發生轉變,從特朗普選前極力批評中國,現在因為香港反送中、新疆的問題,使得民主黨對中國看法也與共和黨取得一致。

  蔡榮祥強調,美國認為中國想成為亞洲地區的霸主,更擔心未來南海衝突將影響世界貿易和美國船隻通行權,因此對中採取印太戰略,把中國視為潛在競爭對手,雖然未必會發生戰爭,但未來雙方合作部分都會重新檢討。美中關係的轉變反映中國的價值體系與西方民主沒辦法相容,是價值、權利和公平貿易的競爭,與過去尼克森時代對中採取和解、交往,共同對抗蘇聯的國際政治與邏輯已經不同了。

  新冠肺炎疫情對美中經濟的衝擊,台灣居中扮演何種角色?

  蔡榮祥表示,先前的中美貿易戰使得部分台商選擇鮭魚返鄉,台灣因轉單效應受惠,如果台商繼續把工廠設在中國,產品外銷美國,將面臨美方極高關稅,根本無法賺到利潤。但是從股市和多個經濟指標數字來看,台灣經濟並沒有因為疫情得利,主因在於台灣很多企業和工廠原物料來自中國的關係。在全球化架構和國際分工的局面,台灣經濟不會變差,但也沒從中得到很好的利潤。

  蔡榮祥認為,這次將疫情將使得全球經貿重新分配,加上中國設廠成本增加、美國對中國採取高關稅,包括美國和其他國家企業會考慮將生產鏈移出中國。台灣方面自從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對東南亞投資增加,對中國投資減少,目的就是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度,這次因為疫情影響,台灣部分產業也會思考,改在印尼、越南甚至其他東協國家設廠。
  
  中評社問到,美國總統特朗普任內的美中及兩岸關係,和過去奧巴馬時代有何不同?

  蔡榮祥表示,美國早期強調跟中國合作,後來中國對日本在“尖閣群”(釣魚台)發生衝突,甚至與菲律賓在南海衝突,因此當奧巴馬晚期提出重返亞洲的概念時,某種程度把中國當成對手。

  蔡榮祥分析,過去美國對台軍售案可能是採取定期開放採購,而且對台灣需求不會照單全收。但是生意人出身的特朗普想法和奧巴馬不一樣,對軍售案採取個案取向,把台灣視為很好的生意夥伴,賣給台灣武器,不太理會中國抗議,雖然台灣無法買到F35戰機,但是也購買到性能提升的F16戰機和戰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