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車展上,觀眾在博世公司展台參觀新能源汽車智能出行解決方案。(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在剛剛落幕的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外貿“新三樣”備受境外採購商青睞。這是市場需求的理性選擇,也是中國製造企業長期創新研發、供應鏈企業高效協作的結果,體現了中國製造的綜合成本優勢及產品競爭力。
今年正值美國大選之年,一些政客以“產能過剩”之名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拋出所謂的“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並以此作為政治籌碼,將政治考量凌駕於經濟關切之上。其結果不僅損人害己,還會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阻礙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拖累全球經濟綠色低碳轉型。
產能過剩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常態。解決這種不平衡,主要還要依靠市場力量,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需要指出的是,產能不是產品,產能過剩並不是說產品生產多了賣不掉,而是企業的生產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狀態。適度超前的產能投資是產業發展的普遍選擇,對於新興產業尤為如此。
準確把握產能過剩的這一實質,就不難理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何提出“防止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新冠疫情3年多時間里,在全球供應鏈幾乎停擺的情況下,中國製造業之所以能持續穩定向全球市場提供各類商品,正是與當時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密切相關。彼時的投資,如今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產能。但當前全球市場需求正在放緩,導致了部分行業產能利用不足。可以判斷,這一現象是短暫的,隨著世界經濟回暖,部分行業低端落後產能將加快淘汰出清,而代表著綠色低碳方向的新能源領域先進產能還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對比現實,可以看出美國一些政客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威脅其他國家產業發展”“給國際市場帶來災難”等言論,純屬無稽之談。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3.6%,與美國78.4%的利用率基本接近。在庫存水平上,3月份中國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8.1%,與美國相當。但從工業利潤來看,中國工業利潤率呈持續增長態勢。此外,中國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0.6%,繼續保持擴張,表明企業出口業務總體繼續改善。從這個意義上看,對“產能過剩”的指責,實際上更多來自對中國工業實力發展的焦慮和遏制——美國一些政客也心知肚明,中國新能源產業優勢是靠企業努力獲得的,是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塑造的,而不是他們口中“靠政府補貼”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