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萍表示,觀察這幾年下來,大家關心黨主席是否具備“無私”與“能力”這兩項指標,這兩者缺一不可。“無私”代表能否讓黨內團結,“能力”則是支持度可否回升。另外,“黨改”的部分也很重要,因為蔣經國過世後,國民黨就採取撿現成、炒短線的所謂實力原則路線,未能長期培養人才,以至於部分縣市出現“百里侯”人才斷層的危機。
孫健萍認為,不少藍營支持者對於此次黨主席選舉已採“最低標準”,當黨選都沒差。但黨主席最好別以主場優勢排除能人來硬選2024,因為這幾位表態選黨主席的選將恐怕都難贏民進黨可能推出的賴清德。
為何地方派系不再有影響力?
孫健萍表示,過去每次要參選黨主席的人,都是去各地拜訪地方家族與大老,好像搞定這些人就穩當黨主席,再搞定中常會就穩當大選候選人;但殊不知,廣大基層民眾關心的是民生經濟與生命、健康福祉等議題,根本不關心地方家族或大老會支持誰。況且國民黨的盤就算在大選全部灌給黨提名候選人,也選不贏,還得爭取中間選民與青年世代的認同與支持,才有可能贏過民進黨。
孫健萍指出,國民黨並沒有全台性的派系,地方政治力量僅止於以地方、縣市為單位,首重的是能不能持續執政,但近年來也慢慢式微了。國民黨內也沒有以政策論述來凝聚的全台性派系。加上藍營支持者較容易受到社會氛圍影響。綜觀來看,能夠贏得正向社會氛圍、獲得廣泛肯定的,在黨內選舉就會贏。
以去年黨主席選舉為例,孫健萍分析,論黨內扎根深度,前副主席郝龍斌遠勝於江啟臣,而且好多中常委幫忙輔選郝龍斌,為何選舉結果是江啟臣出線?因為去年社會氛圍一直希望有不一樣的面孔。今年為何大家無感?因為主要選將都是老面孔,江啟臣是現任,朱立倫則是回鍋,而其他參選人則尚未變成主要競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