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理大中華文化節” 展染纈非遺技藝
http://www.CRNTT.tw   2024-06-01 09:24:32
圖:非物質文化遺產“染纈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管蘭生及其作品《黃河》。
  中評社北京6月1日電/據大公報報導,香港理工大學自今年3月啟動“理大中華文化節”以來,舉辦了一系列中國傳統文化技藝進校園活動。即日起至6月12日,由香港理工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和蘭州交通大學協辦的“青出於藍─絲綢之路染纈走進香港作品展”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以中國傳統絲綢印花技術為主題,再次在校園綻放傳統藝術之光。

  中國古代織品紡染技術被稱為“染纈”,“染纈”匠人就地取材,如從石榴殼、蓮蓬、紅花等提取染料,製作工序分為染色、製纈、凝色、煉色、拆纈、呈纈,過程歷經提取顏色、染纈製作、染色、拆除紮染上的浮線,再呈現花紋,最終凝滯成了一幅畫。“染纈”通過古絲綢之路交流融合,尤其在漢唐時期被廣泛傳播,現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既傳統又現代

  “理大中華文化節”籌委會成員兼人文學院院長李平在展覽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理大非常重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期望‘理大中華文化節’能加深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增強其國家和文化認同感。展覽的名稱‘青出於藍’源於染料──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靛青色比藍色更深,比喻通過努力學習,年輕一代可以超越前人,亦對應活動主題‘染纈’。”

  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旗指出,這次展出的作品,大多是染纈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管蘭生數十年的藝術積累,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呈現出既傳統又現代的藝術風貌,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

  北京聯合大學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染纈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管蘭生跟隨母親學習“染纈”,並組建絲路染纈藝術博物館,擔任館長。在他眼中,“染纈技藝”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代代相傳,過去多集中在民間小作坊,如今能夠走進大學校園,並受到年輕人的喜歡,也有愈來愈多的畢業生視其為終生職業。這都要得益於絲綢之路,也歸功於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展現祖國河山

  是次展出“染纈”作品都比較大尺幅,既有西北的蒼涼,也有江南的煙雨人家。其中的《黃河》呈現黃河水的奔流不息、蜿蜒分布在黃土高坡,很有九曲黃河之氣勢。

  繪畫有寫生創作,管蘭生在“染纈”時,也有不少行走在西北蒼涼大地上的經歷,譬如他行走在崑崙山,見到一隊駝隊,感嘆眼前所見風雪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之美,遂創作作品《行走崑崙月》。

  展覽導賞過程中,管蘭生常出口成詩,言談間將“染纈”與詩歌意境緊扣在一起,又如他創作的作品《秦時明月》,就是親身行走在今天的漢時關隘而作,借作品詮釋古人的“左牽黃,右擎蒼”之千里奔赴戰場的緊迫。他表示:“這件作品描繪的是我一個人在山洞中的真實場景。30年前一個夜晚時分,我獨坐山洞,升起一堆篝火,耳邊傳來的是狼的叫聲和風滾草呼啦啦的聲音,我的內心反而很平靜,感受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秦時明月。”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