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胡冰川(中評社 李子寧攝) |
中評社福州9月24日電(記者 李子寧)9月23日,由閩江學院主辦,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承辦,中評智庫基金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閩江學院人文學院協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閩江論壇”在福建省福州市閩江學院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台灣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副教授黃柏鈴及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鄧利娟就鄉村振興及兩岸融合發展等內容發表主旨演講。
胡冰川表示,能夠看到台灣在精品農業方面的精細結構,不僅在大陸落地,在全球也得到拓展,所以未來兩岸在社區農業和數字農業的發展方面,要進一步地開放合作,同時在經濟理念、管理水平、技術等方面也要進行合作交流。
黃柏鈴指出,為響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本世紀初“大學社會責任”觀念開始全球蔓延。大學的核心任務已不再局限於教育和學術研究,其社會責任已與企業社會責任蔚成一平行概念,並逐漸成為大學界的普遍價值、理念。2017年台灣教育當局進一步鼓勵大學落實社會責任,強化大學與區域城鄉發展之在地連結合作,藉由教師帶領學生以跨科系、跨領域、跨團對、跨校串聯的力量,結合地方政府及產業資源,共同促進在地產業聚落、社區文化創新發展,進而培養新世代人才對問題的真切理解、改善學用落差、回應與採取實踐行動能力,借以增進在地認同,進而激發在地就業或在地創業的意念,活絡地方成長動能,促成區域創新。
同時提出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核心價值:促使大學成為地方永續發展協力者,透過“人才培育”與“在地連結”,讓大學能更瞭解地方發展脈絡,理解地方問題,提出可能的創新解決對策,讓大學發揮其社會正向影響力。此外通過鏈接地方政府、法人機構、產業聚落、社區自治團體,成立由高校、產業社群、區域發展組織及地方政府組成的分區聯盟,鼓勵師生積極參與走出課堂,圍繞當地關懷、產業鏈接、永續環境、社會實踐等主題,發展高校之地緣特色,有效建立學生對所在地認同並以學校資源,主動解決當地社會議題。
鄧利娟認為,建設示範區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能夠有一個示範和帶動的作用;再有就是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積累實踐經驗,融合發展不僅是兩岸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也是為兩岸和平統一後台灣能更深入參與到民族復興事業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做好準備;第三點則是深化發展融合,能夠起到區域經濟整合的意義,為壯大經濟做出一定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