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中評社 張嘉文攝) |
中評社台北12月16日電(記者 張嘉文)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16日在第一屆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研討會中表示,大陸要推動兩岸的和平統一,必須讓台灣人感覺到回鄉的安定感、安全感,這種統一,才能感動人民。吸引青年,而最終的統一,必然是水到渠成的和平統一。台灣人民要求的統一,台灣人民會向東德民眾推倒柏林圍牆一樣,築起兩岸統一的和平大橋,迎接中國的統一,期盼中國的統一。
第一屆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研討會今天在台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行,由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中華民族團結協會、中華民國退役將官社會服務總會一同主辦。旨在探討三個主題,兩岸統合模式的研擬、兩岸統一前的謀和機制、兩岸統一的互利條件的設計。除了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受邀出席外,也邀請近30位兩岸關係學者與談。
楊開煌在會中表示,從上世紀九十年之後,台灣在一些政客的操弄之下,以台獨為理想,摧毀原本的意識形態,放棄自身的政治理想,結果在國際現實的制約之下,形成“被統不甘心,獨立不可能”,這就形成“台灣”在國際身份上的尷尬,其結果台灣只能選擇躲進“維持現狀”的窘境之中,馬英九、蔡英文總統都以此為台灣定位。
從短期來看,似乎也是不得不爾的無奈之舉,然而長期而言,台灣在國際間,類似無根浮萍,而台灣人民到了海外遇上意外時,往往會有很深的感觸,此一集體身份的窘境,加深了個人的焦慮,和未來發展的困境。因此“維持現狀”變成台灣人民迷失、憂慮的根源。
楊開煌說,從兩岸關係來看,現存的內在四個角色是北京官方、大陸社會、台灣官方、台灣社會,過去台灣的施政的邏輯是以建設台灣,團結人民,爭取大陸社會,爭取國家統一,結果中共的改革開放,促使大陸崛起,北京反而佔據了主場優勢,逐步形成北京、大陸社會共同“爭取台灣社會”的新的統一戰線,而“台灣當局”因為只想借美國霸權為自己撐腰,結果在兩岸關係是反而被邊緣化的情況,逐步為建立高品質的和平統一過程模式帶來可能性。
楊開煌強調,台灣不可能獨立,這是常識,而北京的融合發展又受到台灣青年人的歡迎,因此不論台灣是否願意,中國統一正在途中,台灣必須從此一角度去思考台灣未來,才是真正對台灣負責作為。
楊開煌說,對中共而言,必須將不變台灣現狀的、消極的“一國兩制”,轉變為提供台灣預見未來,化為焦慮,積極的“一國兩制”,才能促使台灣人民認真、嚴肅地思考如何走出“維持現狀”的迷局,真正面對現實的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