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麟是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碩士,在1982年到1986年,及1996年到2000年曾兩度駐美,分別出任台駐美國代表處政治組秘書及政治組、國會組組長。2001年返台後擔任總統府第一局長,2006至2009年出任史瓦帝尼“大使”。現為台灣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副教授。
趙麟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此次美國大選的主要話題並不在中國議題,特別是這次美國選民在意的是經濟有沒有起色,兩大黨都要以顧美國選民的最大利益為優先考量,在國際關係上,一定是選上了才會加以展現態度。
趙麟說,拜登在卸任前舉辦任內最後一次四方會談,其實實際意義並不大,因為參加四方會談的四位元首中,除了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剛選上不久聲勢還高,包括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及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都即將要卸任換人(日本已由自民黨總裁石破茂接任第102任首相、澳洲總理即將在2025年5月進行選舉,艾班尼斯是否能連任還是未定之天),因此四方會談的正式聲明,非常四平八穩,並未直接點名中國大陸與台灣。
趙麟指出,雖然英國《衛報》、《路透》報導拜登在不對外開放的演講中點名中國“考驗我們”,但這應是拜登個人的意識形態,拜登一向如此看待中國,因為中國現階段不可能在國際局勢上完全處於被動姿態,需要在各方面保持一定防衛西方霸權壓制的姿態,但在西方解讀的觀點中,便具有侵略擴張的意圖,可以說拜登講出個人看法,但並沒有什麼拘束力,在美國的正式政策上不會有改變,這也是為何四方對話最後的聲明沒有任何衝突言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