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東杰。(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台中9月22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中美高層日前於馬耳他會談,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蔡東杰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這次對話時間長達12小時,顯示雙方有很多事項需要交換意見,也反映出美中對抗激化的態勢,雙方都認為要設法冷卻下來,代表美中有共識延緩對抗升級成衝突。但不代表美中關係根本上趨緩,雙邊對抗基本上不可逆,對話都只是延緩之計,而不是逆轉之舉。
中國外長王毅與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16日在馬耳他會談,這也是中美高層最近一次的會晤,被指出是要為接下來的拜習會鋪路。據雙方釋出的訊息顯示,會談主題聚焦在台灣議題以及維持雙邊關係,強調彼此進行了“坦誠、實質性、建設性”的戰略溝通。
對於有解讀認為馬耳他會談是在鋪墊中美元首會面,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有望出席11月美國主辦的APEC?蔡東杰則認為,既然中美的對抗趨勢不變,元首會面基本上是沒有實質意義的,中方沒道理要配合美方作秀,因此習近平出席舊金山APEC的可能性不高。
蔡東杰,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前瞻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政治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日韓總合研究中心主任等職,並擔任中華當代兩岸學術交流協會理事長等職。
針對中美高層馬耳他會談效應,蔡東杰表示,首先要先了解中美關係目前的本質,中美關係從克林頓時代,先是以積極正常交往、合作為主的互動,到奧巴馬時期之後,逐漸從合作為主的關係變成所謂的“競合關係”,在合作當中開始浮出競爭的層面,並且競爭的比例逐漸高到無法忽視,到了特朗普上任後,中美的競合關係則轉變為“對抗關係”,此時競爭的比例明顯大於合作,轉趨對抗為主的調性,並延續迄今。
蔡東杰說,中美關係在特朗普發動貿易戰之後,中美互動就是對抗,已非所謂的競合並存,當中美兩國走向競爭的比例絕對大於合作時,也就代表雙方關係已無法彌合,所以對抗是中美之間的新常態。從線性來看,中美關係從以合作為主到合作中有競爭的競合關係,再到對抗關係,是個螺旋向下的過程,也就是隨著中國崛起跟美國力量的相對衰退,中美邁向對抗是一個可見的發展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