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隨著16個國家加入“一帶一路”,該倡議開始升溫。地理範圍還是在中歐互聯互通的範圍內。有趣的是,這一年有8個歐洲國家加入,其中大多數是在當年11月在蘇州舉行的中國-中東歐峰會之前加入的。當時正值“16+1”合作的鼎盛時期,中東歐各國競相成為中國通往歐洲的“橋梁”。
這也標誌著“一帶一路”擴張的一個主要趨勢:其中許多協議將在大型區域峰會之前簽署。這反過來又引發了人們的疑問:中國在每項協議中投入了多少自身想法,而不是急於爭取盡可能多的簽署方在重大外交活動中展示?
由於沒有舉行大型峰會,2016年參與國擴張放緩,衹有5個國家簽署了新協議。但2017年有31個國家加入,這一激增主要是由當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一帶一路”論壇推動的。到年底,除吉爾吉斯、印尼和菲律賓外,幾乎所有中亞和東南亞國家都已簽署加入。中東歐也已成為一個堅實的“一帶一路”聯盟,截至2017年底,該地區的成員數量已超過非洲。
還需要注意的是,截至2017年,“一帶一路”倡議仍然基本上遵循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的講話中首次提出的基本地理重點。截至2017年底,在簽署“一帶一路”的58個國家中,巴拿馬和新西蘭是唯一不在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陸路或海上過境路線地圖上的國家。
2018年才是“一帶一路”真正走向全球的一年。這一年,在兩次重大峰會的推動下,多達67個國家簽署了“一帶一路”協議:北京的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和巴布亞新幾內亞APEC峰會期間的太平洋島國領導人峰會。僅這兩次活動就有38個國家加入“一帶一路”:31個非洲國家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前後加入,7個太平洋島國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峰會之前加入。
至此,“一帶一路”倡議已經超越了原有的歐亞聯繫,而是成為中國總體外交政策的總括。“一帶一路”成員遍布太平洋島嶼地區、中南美洲以及整個非洲大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