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淳斌受訪。(中評社 李其樺攝) |
中評社嘉義4月13日電(記者 李其樺)防疫期間各項民調顯示,中國國民黨民意支持度持續探底。嘉義大學教育行政暨政策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陳淳斌認為,國民黨逐漸失去兩岸安全瓣角色功能,未來兩岸可能發展為中共和民進黨的對抗格局,在兩岸民族主義高漲情況下,不僅民意對抗為不可避免趨勢,台海發生戰爭風險機率也愈大。
陳淳斌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學術專長為大陸問題與兩岸關係、政府預算、行政與立法關係、官僚政治學、立法控制與監督、憲政體制改革、大陸基層政權、地方治理。
對於江啟臣當選國民黨主席,未接到中共中央賀電,陳淳斌認為,這似乎意味著中共有對江啟臣施加壓力或示警味道。江啟臣畢竟是國民黨年輕一代,沒有像過去黨內前輩對“一個中國”採取認同態度,甚至表示要檢討九二共識,相關談話對於九二共識似乎存疑。其他像確立台灣主體性等相關言論,使得中共對江啟臣對“一個中國”的堅持與主張似乎存疑。
陳淳斌表示,雖然江啟臣當選黨主席後,表示敗選不代表九二共識有問題,也將“九二共識”名詞創始人、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納入兩岸論述小組,似有對中共採取示好態度。不過中共對江啟臣目前看來應可能仍採取觀其言聽其行態度,看他未來對兩岸政策提出甚麼新的看法。
陳淳斌表示,現在的國民黨非常弱勢,沒有黨產資源、政黨形象有待提昇,主席則連藍營執政15縣市首長都可能控制不了,政黨改造工程充滿荊棘與挑戰。
中評社問到,近日立委陳玉珍喊出“台灣不是國家,中華民國才是國家”,相關論述不被選民買單,而且國民黨民意支持度持續探底,民眾對中華民國的認同是否改變?
陳淳斌表示,陳玉珍說台灣“不是國家”確實沒錯,台灣是地理名詞,怎麼會是“國家”?但是民進黨長期推動“去中國化”,甚至中華民國也被改稱為“中華民國台灣”,台灣主權概念借中華民國殼上市,對現在台灣的年輕人來說,中國人國族認同已經改變,台灣就是“國家”,概念上與地理名詞混淆。台灣“民族主義”的“國族”建立在年輕人這一代已算完成,年輕人主觀意識建立台灣主體性,台灣變成想像中的共同體,就是一個“國家”。
陳淳斌表示,另方面,國民黨現在非常弱勢的原因,不是來自九二共識,而是政黨領導階層的集體形象會影響到政黨的形象,還有人才引進的機制完全輸給民進黨,年輕人在國民黨裡面找不到機會。因此國民黨未來要做的是眾多,例如政黨形象的建立、組織是否能吸引更多人進來、人才引進是否能真的落實、權力分配能否讓大多數人接受、如何透過網路行銷跟一般民眾溝通。
陳淳斌強調,中華民國的憲法精神就是一個中國,蔡英文總統也講“中華民國台灣”,國民黨講一個中國沒有錯,但是論述要讓人清楚,現階段不主張一國兩制;民進黨是把一個中國和一國兩制畫上等號,一般人不懂,捍衛台灣人自由民主的神主牌被民進黨拿走了。
去中國化課綱加上政治認同改變,兩岸未來是否會愈來愈疏離?
陳淳斌表示,未來兩岸民意對抗成為不可避免趨勢,中共採取非和平方式處理台灣問題的機率愈來愈大,台灣面臨危險性愈來愈高,對未來兩岸發展呈現悲觀態度。
中評社問到,如果像某些藍營學者認為,把去中國化課綱改回來,台灣人對中國的認同度是否有可能回復?
陳淳斌認為,經過20、30多年來的去中國化化教育後,台灣“族國”建立已經完成,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中共惠台政策對台灣效用仍有待檢驗,因為老百姓對一國兩制仍舊存疑,例如未來統一後的兩制能否保有目前言論、集會等等人身自由?這可能是台灣人目前最為在意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