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民進黨內派系競逐與“蔡賴”關係 作者:曾建豐(廈門),廈門市台灣學會副會長、研究員
民進黨自建黨以來便始終保持“派系共治、動態平衡”的政治生態,黨內核心要角你方唱罷我登場,實際上都與黨內派系此消彼長、興衰存亡密切相關。本文試圖以當前民進黨內主要派系“英系”與“新系”的發展態勢與互動關係,分析“蔡賴體制”中蔡英文總統與賴清德之間的競合關係。目前看,其黨内呈現“英派為主、新系為輔、各派分贓”的權力與利益分配模式,而其中“英系”與“新系”的互動關係則是整個派系結構的核心與主軸。目前看,政治現實與世態炎涼顯示“英系”已經盛極而衰、危機四伏。而實力坐大成勢的“新系”已經逐漸從幕後走到了前台。
一、“英系”強勢崛起:基礎不牢、危機四伏
2016年5月,蔡英文總統上台執政、民進黨捲土重來,黨內派系又一次大規模重新洗牌,所謂的“英系”橫空出世、獨領風騷,實力最強的“新系”進一步擴張勢力、做大做強,“扁系”、“蘇系”、“游系”、“謝系”或重組整合、或世代交替、或快速式微,如“游系”重組整合成為“正國會”;“扁系”與“獨派”結盟成立“喜樂島聯盟”;“謝系”、“蘇系”世代交替、實力衰減;以經營金融業為金主的“綠色友誼連線”和以經營媒體為背景的“三立海派”在黨內自成一派。民進黨內紛繁複雜的派系關係,大致呈現“英派為主、新系為輔、各派分贓”的權力與利益分配模式。
蔡英文總統本是非典型民進黨人,2008年蔡英文總統第一次出任黨主席時僅有4年多的黨齡,在黨內自然沒有自己的派系,當時媒體還稱她為“誤入政治叢林的小白兔”。但在此後的十年間,蔡英文總統雖未公開刻意在黨內拉幫結派、培植親信,但為了鞏固和壯大自己的地位和勢力,她積極利用黨內既有派系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搞合縱連橫、玩平衡之術,主要做法就是與黨內最大派系“新系”結盟合作,與其他派系廣結善緣,與主要競爭對手“蘇系”及蘇貞昌纏鬥,爭奪黨內最高領導權及民進黨參與總統大選的代表權。在此期間,蔡英文總統先後三度出任民進黨主席、一度參選新北市長、兩度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在蔡英文總統擔任黨主席及不斷參與公職選舉的過程中,黨內各派系、社會各界、地方勢力中的一些有心人士便自然而然地向蔡英文總統靠攏並聚集形成一支嫡系或親信人馬,外界稱之為“英系”。
“英系”在台灣政壇強勢崛起的一個關鍵時間點是2014年3月。當時台灣發生“反服貿運動”,運動領袖林飛帆、陳為廷、魏揚等人皆出自“小英青年軍”,一時間,蔡英文總統成了“綠營”心目中的“幕後英雄”。如果說“反服貿運動”是壓垮馬英九執政的最後一根稻草,那麼,它同時也是促成蔡英文總統最終戰勝黨內勁敵蘇貞昌、確立綠營“共主地位”的關鍵一役。同年5月,蔡英文總統取代蘇貞昌再度出任民進黨主席,在“西瓜效應”之下,“蘇系”與“新系”結盟瓦解,“新系”選擇與蔡英文總統合作,黨內各派紛紛向蔡英文總統輸誠,所謂的“英系”也於此時正式浮出水面。
2016年“大選”,蔡英文總統勝選出任總統並兼任黨主席,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成為台灣權力資源配置的中心。蔡英文總統所用之人不僅橫跨黨內各大派系,甚至還大量啟用被稱為“老藍男”的“藍營”技術官僚以及學界、社運界人士,“英系”人馬迅速膨脹壯大;但實際上真正的“英系”核心人物僅限於蔡英文總統重用的親近幕僚和部會主管,包括總統府系統的陳建仁、姚人多(已轉崗)、詹志宏、李大維、劉建忻等人,行政院系統的林全(已退出)、施俊吉、張景森、吳釗燮、鄭麗君、林美珠、顧立雄、陳明通等人,立法院系統的蘇嘉全、蕭美琴、陳其邁、羅致政、尤美女等人,黨務系統的洪耀福、陳明文、林錫耀等人。
蔡英文總統所重用的人員橫跨黨內各派系以及社會各界,因此,民進黨內一度有人稱“黨內現在沒有派系,大家都是英派”。這一現象也突顯了所謂的“英系”,大不同於民進黨內的傳統派系。民進黨的傳統派系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以黨內某大佬為中心聚集並培植一批親信和子弟兵而形成,如阿扁的“扁系”、蘇貞昌的“蘇系”、謝長廷的“謝系”、游錫坤的“游系”等,此類派系為數較多;另一類則不以個人為中心,而是以思想理念聚合並進行組織化運作的派系,如“新系”、“美麗島系”、“台獨聯盟”等,此類派系較少。“英系”則是由於蔡英文總統在台灣政壇的快速崛起而引來各路人馬聚合而成,蔡英文總統本人並不承認有所謂的“英系”,而且對此說法還大為不悅。因此,相較而言,“英系”並不像是傳統意義上的民進黨派系。
“英系”是因勢而起、因利而聚,這不僅決定了其組織鬆散、基礎不牢的特點,也決定了其勢弱而衰、利盡則散的必然結局。蔡英文總統上台執政兩年多,施政失利,改革受挫,內外交困,執政危機和社會矛盾不斷加深,蔡英文總統當局執政滿意度持續低迷並不斷創出新低。在此背景下,綠營內部已經出現不少對蔡英文總統執政能力表示質疑與失望的聲音,如“蔡英文總統衹做一任就好”;“2020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不姓蔡”之類的呼聲與傳聞更是不脛而走。2018年11月“九合一”地方基層選舉,蔡英文總統已成“票房毒藥”,幾乎沒有人願意找蔡英文總統站台輔選,更看不到民進黨籍候選人與蔡英文總統同框的文宣看板。與2016年“綠營”內部紛紛表示“大家都是‘英派’”的榮景相比,近期台灣政壇已經鮮少再有人自稱是“英系”了。政治現實與世態炎涼顯示“英系”已經盛極而衰、危機四伏。
二、“新系”根基深厚:坐大成勢、伺機而動
“新系”發源於“黨外”時期“新潮流”雜誌社,其出現比民進黨成立還要早兩年,是民進黨內唯一一個長盛不衰、勢力不斷壯大的派系。與黨內其他派系相比,該系不以個人為中心,而是強調集體領導、團隊精神與組織紀律,有較為穩定的思想理念、最為嚴密的組織架構與紀律,堅持“人少質優”原則吸納人才,扎實穩健地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接班團隊。2006年7月,民進黨全代會宣佈解散黨內派系,“新系”摘掉“新潮流”招牌並成功轉型為“台灣新社會智庫”,實際運作並無影響。
長期以來,“新系”在發展策略上,或者說在處理與黨內其他派系關係時,始終採取不“強出頭”的“老二哲學”。在阿扁執政時期,“新系”全力輔助“扁系”,全方位參與阿扁執政團隊,為阿扁執政保駕護航。當時“新系”的靈魂人物邱義仁一手導演了“兩顆子彈”的絕活,讓阿扁在2004年大選時驚險過關、贏得連任機會,2006年又成功地幫助阿扁扛住百萬“紅衫軍”的“倒扁”壓力,讓阿扁苟延殘喘做完任期。2008年民進黨因阿扁貪腐案陷入谷底,“新系”便在蘇貞昌與蔡英文總統兩人較勁纏鬥的過程中兩邊下注、左右逢源。到2014年“反服貿運動”之後蔡英文總統取得全面優勢時,“新系”便立即結束“新蘇連”盟約轉向與聲勢暴漲的“英系”全面結盟,再次襄助蔡英文總統打贏2016年“大選”選戰。
長期以來,“新系”正是以“成功不必在我”的姿態與黨內最有機會登頂總統大位的派系要角或政治明星聯手合作,並在此過程中共同瓜分資源、撈取實惠、壯大實力,長期保持黨內第一大派系的地位。2014年“新系”與“英系”開啟全面深度合作模式,在當年底“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奪得全台22個縣市中的13個縣市長席位,而“新系”就占了其中的7席,包括“六都”中的“三都”桃園市、台南市和高雄市,治下人口占全台近四成;2016年選舉,“新系”全力幫助蔡英文總統攻下大位,而在同時舉行的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奪得68席,其中“新系”獨得22席,約占民進黨籍立委席次三成、占立委總數113席的兩成。蔡英文總統上台執政後,“新系”大批人馬進入執政團隊、中央黨部、國營事業單位,大快朵頤,分享政治、經濟與社會資源。2018年面臨“交棒”的台南市長賴清德和高雄市長陳菊更是雙雙提前北上卡位,佔據閣揆與“府秘”要津。當前民進黨執政事實上已成為“英系”與“新系”合作共治的局面。
如今勢力如日中天的“新系”,在民進黨內甚至整個台灣政壇都已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足以對蔡英文總統當局的政策制定與施政方向產生相當程度的決定性作用,對黨政各種資源配置具有近乎予取予求的掌控能力,柯文哲所言“蔡英文總統現在是被太后、太子掌控”,可謂“戲言真意”、快人快語。而此時此刻“新系”與“英系”的合作關係也悄然發生了質的變化。在蔡英文總統上台執政之前,“新系”與“英系”並肩作戰、共同對敵,儘可能把蛋糕做大,基本上是一種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關係;在蔡英文總統上台執政之後,基於派系利益最大化的考量,雙方在分享蛋糕、進行利益分配時很快便出現分歧,原來較為單純的合作關係迅速演變成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總體合作,共享資源;局部競爭,爭奪利益。如對黨政權力利益分配以及對國營事業肥缺的爭奪、對全台農會理事長職位的爭奪、對2018年台南、高雄市長候選人的爭奪等等,兩派之間已經殺得刀刀見骨,雙方關係進入“恐怖平衡”狀態。隨著蔡英文總統當局改革受挫、執政失利、民調低迷,實力坐大成勢的“新系”為了避免覆巢毀卵之災,已經逐漸從幕後走到了前台。
三、“蔡賴競合”:繼續合作還是分道揚鑣?
2014年“英新結盟”之後,蔡英文總統對內戰勝強勁對手蘇貞昌獲得“綠營共主”地位,對外戰勝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贏得2016年大選。蔡英文總統上台執政後的政策取向與施政目標依先後緩急順位秩序:一是拼個人連選連任,二是拼民進黨長期執政,三是拼台灣“獨立建國”。於是,“蔡林體制”推出了一系列打著“社會改革”、“轉型正義”等旗號的政策措施,旨在繼續打擊政壇宿敵國民黨,持續削弱“藍營”社會基礎,加速推進“去中國化”與台獨建構。“蔡林體制”以台獨意識形態掛帥、以政治鬥爭為主要手段的政策與施政,迅速激化了台灣社會各種固有矛盾:“統獨”對立、“藍綠”對抗、政黨惡鬥、族群撕裂、階層分化,相伴而生的執政危機包括經濟發展遲滯、兩岸關係持續僵持、對外關係不斷崩壞、社會陳抗此伏彼起、執政滿意度屢創新低等等。
“蔡林體制”的種種執政危機促成了“蔡賴體制”的出現以及“英新結盟”關係的進一步強化。2017年9月,賴清德以近乎“逼宮”的方式北上接替林全出任行政院長構建“蔡賴體制”,將“英新結盟”推進到“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在“蔡賴體制”建構之中,蔡英文總統的盤算是希望繼續藉助“新系”的力量以及賴清德的高民調拉抬人氣、穩住陣腳、化解執政危機,先打贏2018年“九合一”選戰,進而達成“連選連任”的階段性施政目標;而賴清德的盤算是在卸任台南市長職務之前主動出擊、提前卡位,藉助行政院長平台更上一層樓,強化全台知名度,積極向“深綠”靠攏,創造“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和發展態勢。
在當前“英新結盟”與“蔡賴體制”之中,蔡英文總統與賴清德之間的競合關係不言而喻,雙方各自盤算與各有圖謀也顯而易見,雙方之間矛盾分歧的焦點已逐漸指向2020年選舉的“大位”之爭。就目前雙方的處境與優劣勢而言,蔡英文總統的優勢在於擁有總統寶座與黨主席職位,掌握黨政軍大權及各種政經資源,而且黨內還有“現任者優先”的傳統習慣,處於相對“易守”和較為主動的地位,而劣勢在於“英系”派系不強、執政失利、內外交困、民調低迷、危機四伏、背水而戰。與蔡英文總統正好相反,賴清德的優勢在於“新系”派系強大、成功卡位並脫穎而出,獲得“深綠”支持,民調支持度較高,而劣勢在於野心過早暴露、“逼宮、篡位”難獲黨內諒解、執政失利亦難脫干係,處於相對“難攻”和較為被動的境地。
因此,民進黨2018年“九合一”選舉的勝敗,或將成為“英新結盟”下一步是繼續合作還是分道揚鑣的關鍵因素和時間節點。從目前態勢看,民進黨大勝、保持或超過現有13個縣市長席位幾無可能,而衹要保住2014年大勝的主要戰果,守住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四都”,即使丟掉若干人口稀少的縣市,蔡英文總統都可以頂住黨內壓力,繼續維持“綠營共主”和“現任者優先”的優勢,繼續代表民進黨參選2020年選舉。民進黨若大敗,不僅丟失若干中小縣市,現有“四都”也有一席甚至兩席不保,則可能被“綠營”視為“執政基礎動搖”、“2020年勝選無望”,蔡英文總統勢必面臨黨內以及“深綠”台獨勢力的空前壓力,不僅不得不交出黨主席職位以示負責,而且很可能出現“提名危機”,無緣繼續代表民進黨投入2020年大選,開創2000年以來“現任者”未能連任的首例。
很顯然,萬事俱備、伺機而動的“新系”和賴清德,也衹有在民進黨2018年“九合一”選舉遭遇慘敗時,才有順理成章結束“英新結盟”、沖上台前的機會,早已躍躍欲試的賴清德勢必直接挑戰2020年大選。民進黨若維持平盤或衹是小輸,出於維穩需要,“英新結盟”與“蔡賴體制”局面還可能繼續維持,甚至延伸至2020年大選時出現“蔡賴配”,賴清德挑戰“大位”的時機或將延後四年。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12月號,總第25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