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邵宗海:《中國評論》的四根支柱與創新模式
http://www.CRNTT.tw   2018-12-09 00:13:39
  中評社香港12月9日電/兩岸關係著名專家、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邵宗海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0月號發表專文,題為:《中國評論》的四根支柱與創新模式——賀《中國評論》成立20周年。作者指出:“細看了中國評論過去的發展過程,直到現在的發展規模,真的不敢置信地說,郭偉峰與周建閩這兩位革命夥伴,竟創造了近代中國一個媒體企業的奇蹟與示範的模式。中評的成功哲學告訴了我們:從無到有已不是重點,不斷地創新,而且創造了一個別人難以趕上的模式,才是我們今天要去仿效的。”文章內容如下:

  一、前言

  《中國評論》成立20週年了,作為一個長期的忠實讀者,也是長期提供稿件的作者,加上幾乎在這塊“兩岸關係”、“涉台研究”或“大陸研究”的領域裡,曾經與它一起同步成長,我覺得在它20週年喜慶時,不能不說幾句慶賀的話。但是另方面,20年來受益於它的資訊提供、又得利於它歷來對我個人論述的多次報道,我覺得自己的確不能有任何藉口缺席,而且更需要有點回饋的意思,來向它說聲感謝。

  其中更重要的,還是在2000年9月我與《中國評論》的一段交往,得到他們對我的尊重,開始讓我感同身受到這一生將會與這個媒體的發展相互結合。當時我正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擔任客座教授,有一天接到兩位創辦人郭偉峰與周建閩請人轉來一項請求,希望前來北大拜訪我,向我請教些問題。平心而論,這項突如其來的訊息,確讓我有點惶恐,也有點不得其解;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衹是一個來自於台灣的普通學者,到底對這份僅由兩個中年的大陸新聞從業人員所創建的雜誌,能夠貢獻多少?加上當時《中國評論》月刊應該還是剛處草創初期,外界對它瞭解可能真的不多,即使要提供意見,也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我當時住宿在北大“資源賓館”,覺得很難劈頭回絕對方盛情,就先回應了郭周二人在賓館內附設餐廳的晚宴邀請。記得偉峰與建閩跟我踫面的第一句話,就是說:他們是得自汪道涵先生的強力推薦才來見我的。這句話讓我想起首次去上海拜訪汪老(應在1996年),記得跟老先生談起“一個中國原則”應是如何運作時,竟把拜訪請益的時間從原本規劃的30分鐘,在老先生的默許之下,得以延長到100分鐘,此後就一直深深感受到老先生對我這位後輩的尊重。而偉峰與建閩這段開場白,不僅打動了我的心,也使得我瞬間就接受了他們兩人。於是這頓飯局,用句很實在的形容:就像是一場冗長的討論會,直到餐館服務員告知營業時間已屆滿,才不得不宣告結束。由於事隔多年,當時許多談話已難記憶,衹記得有提到《中國評論》月刊是否能在台銷售?我是否能經常提供稿件?以及中評本身今後可發展的路線等。就因為有了這段的典故,從此我把中評這些年來的發展,就當成是我自己的奮鬥過程,對它投入與關注之外,還有許多“關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