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前兩岸關係形勢與發展態勢觀察
http://www.CRNTT.tw   2017-10-15 00:14:04
台資企業在大陸改革開放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評社╱題:當前兩岸關係形勢與發展態勢觀察 作者:王建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福建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

  兩岸關係發展已陷入僵局,對抗持續升級,但仍在持續進行政治博弈,將長期呈現兩岸民間人員往來與經貿交流持續推進、政治對抗與政治鬥爭並進、台獨與“反台獨”持續較量的發展格局。

  兩岸政治對抗常態化
  “兩岸現狀”正在被改變

  一是兩岸政治認知與政治目標差異巨大,互不妥協,分歧難以縮小。大陸在正式場所更加明確強調“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不再是過去簡單的講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與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更加明確追求國家統一的目標;民進黨當局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與一個中國原則,堅持台獨分裂立場,堅持“反中拒統”,全面推動“去中國化”的台獨分裂活動,從而構成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矛盾與根本性分歧,也決定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對抗性質與僵持態勢。

  二是民進黨當局兩岸敵對思維更加明顯,宣揚大陸是“敵國”,強化針對大陸的“反滲透”工作。蔡英文總統執政後,儘管以“維持現狀”為核心,一再表示“不挑釁、不意外”,不回到過去對抗的老路上去,但不可否認的是兩岸已走上了兩岸對抗的“老路”。民進黨當局不僅大肆炒作“共諜案”,推動“保防法”與“反滲透法”,都是針對大陸的,明確在法律條文中將大陸定位為“中國”與“敵國”,是極為嚴重的挑釁行為,而且在台巴斷交後敵對思維再升級,台灣當局對大陸的態度更趨強硬,揚言重新定位兩岸關係,蔡英文總統更是以“警告大陸”與“不能坐視”等語言抗議大陸,再次強調“不會在壓力下屈服”的立場,採取新的限制兩岸交流的政策措施,對參加大陸交流活動的台僑委會成員進行處罰或取消資格,通過修改“兩岸關係人民條例”嚴格限制退休公務人員到大陸參訪等,嚴重惡化兩岸關係。

  三是民進黨當局對大陸政治語言對抗明顯升級,在策略上則仍時軟時硬,保留彈性。針對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兩會期間提出的“台獨走到盡頭就是統一”的表態,蔡英文總統當局大加攻擊,首次以“決策高層”名義公開點名與攻擊張志軍。台灣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公開強勢對大陸軍事發展與軍力部署表態“不屈服”,或者“台灣絕不會因為任何情勢變化而動搖我們的主張”。隨後,台灣當局又表現出一定理性姿態。台灣陸委會發言人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總理在兩會閉幕式上重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與“堅決反對台獨”主張表示,大陸應正視雙方體制與發展歷程不同的客觀事實,唯有求同存異,重啓對話,管制分歧與風險,減少誤判與誤解,方有利於開展建設性的兩岸關係。台外事部門負責人在5月中一次立法院質詢中明確強調“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台灣陸委會主委張小月也表示“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與數個月之前台重要人士數次強烈的“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或兩岸“一邊一國”或“兩國論”的表述收斂許多。台灣參與WHO受挫與中巴斷交後,對台大陸態度重新趨硬,並開始進一步緊縮兩岸交流,採取一系列更加嚴厲的管制與限制政策,不利兩岸關係的改善。

  四是兩岸軍事對抗與較量升級。有媒體報道大陸軍事實力增強,部署針對台灣的東風十六導彈,大陸航母與軍機先後繞行台灣島航行,“武統”聲音升高。蔡英文總統將“防務工業”列為執政後最初重點推動的五大產業之一(已增加到十大產業),就是要重點發展軍事工業,包括增加軍購與自建“潛艦”。台軍方發表新的“國防報告白皮書”確立制訂了針對大陸的“防衛固守,重層阻嚇”的新軍事戰略,宣揚台灣具備拒敵1380公里的攻擊縱深。3月21日,蔡英文總統主持潛艦設計啓動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強調“國防自主”,加強“水下戰力”,爭取十年內完成首個潛艦服役。不論台灣當局是虛張聲勢,還是色厲內荏,均顯示了蔡當局在軍事上對抗大陸的軍事戰略思維。美國重新啓動對台軍售,而且國會通過《2018年國防授予權法案》,主張美國軍艦可停靠台灣港口,進一步加強台灣當局“軍事對抗”的信心。

  總之,兩岸政治現狀正在被打破,蔡英文總統的政治承諾已經改變,蔡英文總統不時強調“維持現狀”與“建構兩岸互動新模式”只是一種不切實際與蒙騙台灣民眾的政治語言。台灣《美麗島電子報》在6月底一份民調顯示,51.3%的民眾不認為蔡英文總統在維持現狀而在改變現狀。但這種改變仍只是一種量變,尚未觸及敏感的核心問題即“法理台獨”問題。

  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

  台獨分裂活動持續深化與升級

  蔡英文總統執政後,全面啓動“去中國化”的“軟性台獨工程”或“柔性台獨工作”,在“轉型正義”口號下大力推動“去中華化”、“去中山化”、“去蔣化”、“去鄭(成功)化”、“去孔化”與“中國歷史東亞化”等,就是要從精神、文化上徹底切除台灣社會一切“中國”的印跡與影響,為台灣獨立建國創造條件。

  當然,學界對蔡英文總統執政後的台獨路線與做法有不同的表述與歸納,如“文化台獨”、“柔性台獨”、“軟性台獨”、“和平台獨”等,如今《聯合報》又給取了個“蠶食式台獨”的名稱。文章認為,阿扁“鯨吞式台獨”跨度很大,可以低到“四不一沒有”、“拚死捍衛中華民國”、“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高可到推動“正名制憲”、“入聯公投”與“一邊一國”,總體上是高調的、大動作的“鯨吞式台獨”。蔡英文總統則是姿態比較低,起伏較小。低以“維持現狀”為核心,不斷宣示“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露鋒芒,不講重話狠話;高則不接受“九二共識”(承認“九二會談”,求同存異),走的是“轉型正義”側翼,玩的表面上是小打小鬧,其實是低調的“蠶食式手法”。蔡英文總統低調蠶食式手法,其凶險可能大於阿扁的高調“鯨吞式台獨”,前者是自己結束了自己,蔡英文總統的低調蠶食則是作繭自縛,自己讓自己不能收場(台灣《聯合報》,2017年3月23日)。就是說,蔡英文總統上台執政後,採取了更為聰明、陰柔的台獨方式,但不論何種台獨方式,都是台獨分裂活動。

  蔡英文總統推動的“去中國化”與“文化台獨”,其實也是某種程度的“制度台獨建構”,其危害性不亞於“政治台獨”或“法理台獨”。民進黨當局推動的“公投法”修正案,大幅降低公投條件,以及未來的可能修憲,都涉及到“台灣國”的制度建構。民進黨人士還企圖推動“貨幣台灣國家化”,也是“準法理台獨”的表現。未來也存在著“釋憲台獨”的風險,也是一種“制度建構台獨”。

  兩岸交流合作緊縮

  出現“西冷南熱”與“西冷東熱”格局

  民進黨上台執政後,在“重國際輕兩岸”、“重美日輕大陸”與“重南輕西”的大戰略下,兩岸經貿關係與人員往來出現新變化,總體呈現“南熱西冷”、“東熱西涼”的格局。

  兩岸互動變冷。兩岸公權力部門機制化溝通、協商與互動幾乎完全中斷,高層民間互動在減少,層次降低,“兩岸制度化合作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進入一個不確定、充滿變數的時代。

  兩岸交流與人員往來變冷。2016年下半年以來,大陸民眾赴台人數持續減少。台灣陸委會統計,2017年以來,陸客赴台旅遊觀光人數同期下降了50%以上。民進黨上台執政至今一年多時間,陸客赴台人數減少超過150萬人次,經濟損失超過700億元新台幣。

  兩岸經貿合作發展變冷。儘管兩岸貿易在國際貿易回升之下呈現恢復性增長(台灣統計,2017年1-6月,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588億美元,年增長16.9%,佔26.93%;1-5月,對東盟10國出口229億美元,年增長14.9%,對南亞6國出口20億美元,年增長9.3%,其中對印度出口13.8億美元,年增長10.4%),但兩岸經貿合作顯著降溫,台商對大陸投資與大陸企業對台投資均停滯不前。除商務部統計的今年大陸批准台商投資項目與投資金額有所下降外,1-5月,台灣經濟部批准的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為25.7億美元,同比下降24%;大陸企業對台投資金額1.4億美元,同比下降6%。

  同時,大陸遊客赴台人數與兩岸客運班次均顯著減少。2016年“520”到2017年4月,赴台陸客人數為287.4萬人,同期大減145.6萬人,2016年較2015年減少67.2萬人,預計2017年較上年減少120-150萬人,全年觀光收入損失將達到743億元;同時今年1-5月兩岸之間的客運航班數為5493架次,較上年同期減少近1000架次,兩岸直航海運旅客人數也較去年同期減少7%。

  不過客觀來講,兩岸經濟關係“總體趨冷”,但仍不乏一些熱點(台外貿協會董事長於6月8日講“兩岸政治冷經貿熱”)。除了兩岸貿易回溫與顯著增長(1-5月台灣對大陸出口增長20%,高居第一)外,台商大陸投資佈局熱度不減,兩岸同業同行合作持續(6月初台北電腦國際展,大陸參展廠商從158家增到197家,攤位從395家增為487家),台灣青年、教師等赴大陸尋夢、就業與創業再掀高潮。

  在兩岸交流降溫的同時,台灣掀起一股“南向熱”、“海外熱”、“北向熱”(美國)與“東向熱”(日本)。就台商對境外投資而言,台商對大陸投資有明顯降溫與趨冷態勢,儘管當局統計對外投資也下降(投資金額49億美元,下降35%),但對海外其他地區投資動向有明顯升溫態勢:台灣封測大廠日月光與高通合作在巴西投資,在中南美洲設立首個半導體封測廠,初期投資達2億美元;南台灣義聯集團決定投資1000億元新台幣在美國設立鋼鐵廠;台積電與台塑集團也有“棄台赴美”投資意向,從而出現一股新的赴美投資熱。蔡英文總統當局於6月派出有史以來最大的代表團赴美舉行“選擇美國投資高峰論壇”,規劃總投資達341億美元;9月台灣將組織農業採購代表團赴美,鞏固台灣為美國最大農業進口者的地位。這一切預示了台美經貿投資合作正在興起。

  在“新南向政策”刺激下,台灣出現一股“南向熱”,東南亞赴台旅遊的人顯著增多(東南亞地區赴台人數持續穩步上升,2016年達到165.3萬人,2017年1-5月合計84.5萬人次,年增長37.6%),相互參訪交流活動顯著增加,台灣金融機構與企業南向佈局加快。在3月29日台北舉行的第九屆全球採購大會上,來自“新南向”地區的買主達247個,佔總數的近五成,創歷年新高,而來自大陸的買家從68家減為57家。台灣與東盟的貿易與投資呈現溫和增長態勢。2007年起,東盟取代美國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而且所佔比重持續上升,從2007年的14.7%上升到2013年的19%;2016年1-6月仍達18.5%,超過美國的12.2%,也超過日本與歐洲對台出口比重之和(17%)。2017年1-6月,台灣對東盟出口額為277.9億美元,年增長14.4%;7月,台灣對東盟出口年增長16.5%,是近32個月的新高。台灣對東南亞有大量投資,到2015年底累計達868.8億美元,僅次於對大陸投資總額。其中對越南投資總額達293.4億美元、對印尼投資171億美元、對泰國投資139.9億美元、對馬來西亞投資121.1億美元、對新加坡投資109.8億美元、對菲律賓投資22.7億美元、對柬埔寨投資11億美元。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