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飆的硬頸年代”中壢事件40週年研討會。(照片:桃園市政府提供) |
中評社桃園11月20日電(記者 黃文傑)民進黨桃園市長鄭文燦19日下午前往中壢藝術館,出席中壢事件研討會“從民進黨成立到突破黑名單”,他提到中壢事件具有多重意義,讓更多年輕人對民主化進程有更深的認知,也高談“桃園在進步,不走回頭路”,會更細緻地處理族群議題,將多元族群當作資產,創造新的“桃園認同”。
鄭文燦也以“去蔣”議題為例,眷村國宅內的蔣介石銅像,這是眷村時代記憶的一部份;在校園的銅像,在進行空間改造時也會自然地遷走,以較為務實、和緩的方式讓過去走入歷史,“兩蔣文化園區”內的銅像,有各種樣態的姿勢。
他說,當銅像脫離崇拜氛圍成為裝置藝術時,就失去政治上獨裁的味道,民主反對獨裁或個人崇拜,但是蔣介石銅像是榮家生命的一環,是重要的圖騰與象徵,必須尊重歷史記憶及政治情感。
今年是中壢事件40週年,1977年11月19日舉辦的5項地方公職選舉,是國民黨在台實施地方自治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當天進行桃園縣長選舉的中壢國小213投開票所被指控作票舞弊,因檢警處理不公引發群眾包圍中壢警分局,翻覆軍車與火燒中壢分局暴動,這也是戒嚴時期,台灣民眾第一次自發性走上街頭抗議選舉舞弊,被稱為“中壢事件”。
桃園市新桃文教協會舉辦了中壢事件40週年特展,透過“狂飆的硬頸年代”影像與史料認識台灣民主史,同時還舉辦“中壢事件40週年學術研討會”,下午研討會包括前桃園縣長許信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張鐵志、前立法委員林濁水、市府文化局長莊秀美均一同出席。
鄭文燦表示,40年前,許信良當選桃園縣長時,當時還有4位縣市長(桃園縣、台中市、台南市、高雄縣)、21席省議員,以及台北市、高雄市議員也很多黨外人士當選。“中壢事件”是台灣民主歷程的分水嶺,奠定“美麗島事件”以及民主的基礎;假設沒有“中壢事件”就沒有“美麗島事件”;“中壢事件”挑戰國民黨的權威,是台灣民主化的分水嶺,讓更多人意識到群眾運動、選舉運動,有可能改變台灣、帶來民主,因此,當時選舉的意義是“把民主的窗戶打開”。
他說,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想像鎮暴警察以及對峙情景,在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是“警察國家”;國民黨威權時代下,警察則是執行政策的工具;民主化後,警察變成“人民的保母”,嚴守“政治中立原則”,不會干涉人民的言論自由,甚至必須保護集會遊行的安全,中壢分局的外觀雖沒改變,但是警員的思想已經改變。
鄭文燦表示,市府正在進行修復、活化中壢分局旁的日式警察宿舍群,將設置“中壢事件紀念館”,陳設“中壢事件”以及台灣民主化的歷史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