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是過度的金融化、地產化。金融化是指金融收益遠遠超越勞動收益,特別是非金融企業將越來越多的資源轉入金融當中,其越來越多的收益來自於金融,而不是本業。當經濟出現金融化和地產化的時候,就形成了財富推動型的增長模式,資產帶動的財富增長速度遠遠快於靠勞動去賺取的薪金的增長,這種結果必然就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洪雯說,財富推動型的經濟和金融化、地產化的發展趨勢,深刻影響了社會資本和人才的流向。香港每年的狀元,除了選擇學醫,就是修讀金融和法律,就都是“一號香港”的產業。而且,當經濟過度金融化和地產化時,會大大壓抑創新、創業、創意,所以香港這麼多年來經濟一直缺乏活力。“我來香港20年,沒有見過本地一家大型新企業出現,新產業更難以擴張。年輕人在這個社會中靠勞動謀生,收入增長永遠是追不上樓價和通脹的。所以,他們關心的公平正義不再是如何去創新,如何去推動社會的發展,只聚焦於資源再分配,只關心分配上的公平,而不再關心社會發展的動力。”
“我們看到,平行時空中出現兩個撕裂的香港,以及他們之間越來越觸目驚心的對比。”洪雯稱,各種研究報告普遍給出的政策建議都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用香港所長去服務國家所需”,這兩點她非常贊同,這是香港未來發展必須堅定去走的方向。可這兩個方向是否足以解決“二號香港”面對的問題?
洪雯表示,事實上香港一直都在國家大局裡。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就是全國最大的外資來源,到今天為止,改革開放40年,香港貢獻了全國超過50%的FDI(外商直接投資),在大灣區則達到60%—70%,個別城市到80%。香港一直都不是局外人。此外,就是“CEPA悖論”,企業將部分功能轉移內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但企業獲利的同時本地的產業和就業是在流失的。她亦提出,香港的“所長”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號香港”,受益的只有“一號香港”的精英。“二號香港”則需要補短板,吸收別人的所長。
“中評大咖講書”是由中評智庫基金會和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主辦的學習活動,將不斷邀請香港各界精英作者解讀他們的著作,打開深入認識香港的另一扇窗戶。第四期“中評大咖講書”學習活動8月26日在香港總部舉行,洪雯受邀擔任主講嘉賓圍繞其著作《兩個香港的彌合之路》進行主題分享,深入剖析香港社會經濟深層次矛盾與香港未來出路,並回答了中評社記者提出的十餘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