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中華民族共同體論述豐富國家統一理論
http://www.CRNTT.tw   2024-08-24 00:10:06
 
  第三,回答了如何與“非藍”交往的問題。

  在兩岸特殊狀態與台灣政治體制影響下,島內出現藍、綠、白等政黨派別以及統“獨”政治主張,再加上政治利益或理念的結盟,形成了所謂“非藍”或“非綠”的政治光譜,也就衍生出大陸與台灣各黨派、各光譜交往的前提與原則的問題。目前,紅藍之間有“九二共識”互信基礎,得以展開常態化交往,但紅綠、紅白之間並不存在制度化交往機制。以台灣2024選舉結果為例,民進黨以外的“非綠”固然獲得六成民意支持,但國民黨以外的“非藍”也具有近七成民意基礎。因而有人認為,不認同“九二共識”的“非藍”也是台灣社會“大多數”,進而對島內民意和政局產生不客觀、不準確的判斷。在中華民族共同體論述指導下,衹要認同自己屬於中華民族,認同以中華文化為主體,“非綠”固然是大陸交往、團結的對象,“非藍”中除了極少數數典忘祖的台獨分裂分子,即便對大陸存在誤解和疑懼、或者尚不接受大陸方面的兩岸關係主張,同樣應該鼓勵他們參與兩岸交流合作,引導他們客觀看待大陸發展成就、正確看待兩岸關係前途,化解偏見與疑慮。原本親綠的台灣青年網紅鍾明軒,通過親身體驗大陸現代化風貌與民眾對台灣同胞的濃濃親情,對兩岸關係的思想認識發生積極轉變,並不懼台獨民粹壓力,表示自己屬於中華民族、喜愛中國文化,在島內青年群體中引發廣泛反響,便是成功案例。

  第四,回答了如何支持、團結、爭取島內民眾的問題。

  基於上文相關定義,現階段台灣社會可劃為五個成分:(一)愛國統一力量,包括擁護台灣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轄的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的人士,以及支持和期待兩岸最終實現統一、但具體統一模式和制度安排需要兩岸雙方共同商討和認可的人士;(二)愛國反“獨”力量,包括支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人是中國人、對和平統一持開放積極態度、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與台獨勢力鬥爭的人士;(三)中華認同力量,包括認同台灣人屬於中華民族、信奉中華文化、“中華民國是中國”,不認同台獨與“抗中”行徑,支持兩岸和平發展與交流合作,但對兩岸政治談判、統一模式存在疑慮的人士;(四)台獨認同力量,包括認為兩岸關係屬於“一邊一國”“一中一台”,對中國歷史和兩岸關係存在明顯誤解、曲解,對大陸、兩岸交流和國家統一存在濃厚疑懼、抵觸心理的群體;(五)頑固台獨分子,包括謀求台獨分裂的政客和輿論意見領袖、台獨狂熱支持者等。要堅定支持愛國統一力量,廣泛團結愛國反“獨”力量,努力爭取中華認同力量,積極轉化台獨認同力量,堅決打擊頑固台獨分子。總體上看,前三個成分(民意力量)都是大陸方面尊重、關愛、造福的對象,也是兩岸交流交往交融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

  第五,回答了如何防範和化解台獨風險的問題。

  針對台獨勢力,無論在統一前還是統一後,應通過三個層次予以規制:首先是“法律規制”,即針對頑固台獨分裂犯罪分子予以制裁、懲戒、刑罰,這是依法正義之舉,如2021年以來大陸方面先後對吳釗燮等10名台獨頑固分子依法終身追責,並對台灣民主基金會等4個機構、宣德能源等4家企業作為關聯機構及金主進行懲戒,2022年以涉嫌分裂國家罪逮捕“台灣民族黨”副主席楊智淵,2023年解除對台企“天亮醫療”制裁措施,今年又對5位抹黑詆毀大陸、煽動兩岸對立的名嘴予以懲戒,近年來涉台制裁措施依法依規、收放自如,彰顯法律權威和效度,近期國台辦發言人透露將出台法律措施,依法嚴厲打擊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行為,而賴清德5·20演講後,解放軍東部戰區的軍事演習也首次以“懲戒”定性,這些都標誌著大陸將依法推進懲“獨”法制化;其次是“政治規制”,即動員島內同胞通過政治體制、社會輿論、群眾路線對台獨勢力、台獨思想、台獨行徑展開有理有力有節的政治鬥爭,同時大陸對台單位及相關組織團體也制定政策措施,組織動員兩岸民眾揭批、抵制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國家統一;再次是“文化規制”,通過教育引導糾正台獨錯誤思想,重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回歸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包括編寫正確教材、加強校園教育和輿論宣傳、引入宣誓制度、舉辦集體培訓和交流活動等形式。

  第六,回答了解決台灣問題是否有時間壓力的問題。

  長期以來,大陸內部對解決台灣問題與實現民族復興的關係存有爭論,並出現“統一時間表”的議論,近年來被台獨和外部勢力利用並炒作所謂“武統時間表”,變為“以武拒統”和外部勢力介入中國內政的藉口。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兩岸統一要服從於、有利於民族復興⑤。1949年至今,台灣問題已經形成75年,但兩岸骨肉隔絕悲劇可以追溯到1896年乙未割台,因而解決台灣問題,絕非衹是政權的問題,也不單是治理的問題,本質是認同的問題;另一方面,從五千年中華民族歷史長河與中華文明繁衍傳承的維度來看,台灣當局衹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兩岸特殊狀態衹是千年歷史的一瞬,但中華文明、中華文化早已在台灣社會扎根並創造出與時俱進的特有形態。解決台灣問題的本質是如何體現“多元一體”的大歷史觀,尊重台灣地區的“多元”、服務於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大陸對和平統一具有足夠耐心,循序漸進推動融合發展,有一線希望就會付出百倍努力,但是,一旦台獨勢力突破紅線、犯下歷史罪行,大陸必將執行全民族意志、依法採取非和平必要措施制裁懲戒,國家統一的時間點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來,即便如此,也不意味著台灣問題“徹底解決”,統一後仍要深化兩岸融合、完善涉台治理、遏阻外部干預,確保長治久安。

  第七,回答了如何實現心靈契合的方法論和路線圖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心靈契合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台論述的原創概念,散發著民族情感、人文情懷、領袖胸懷的思想光芒,引起兩岸輿論強烈反響,獲得兩岸同胞高度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論述指導我們建構了增進認同的階梯:文化認同是根本、民族認同是基礎、政治認同是結果。因此,在和平統一的道路上,兩岸首先要通過交流交往交融,基於共同的中華文化基因,鞏固共同的中華文化認同,再以中華文化作為最大公約數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終升華為維護國家統一、追求民族復興的政治認知,形成兩岸同胞心靈高度契合。換言之,即便國家完全統一因頑固台獨勢力作亂而進程加快甚至提前到來,統一後還是要尊重規律、尊重現實,持續鞏固文化、民族、政治的認同階梯,不斷鑄牢台灣民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貫徹中華民族共同體論述思考當前兩岸關係機遇與風險

  從短期看,在賴清德5·20就職、開始四年任期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框架下的重要涉台論述,對兩岸關係、對台工作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針對賴清德當局台獨躁動,必須團結島內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揭批抵制、撥亂反正。選後,島內輿論對賴清德兩岸論述傳出不少建議,包括調整“逢中必反”、認同“兩岸同源”等,其中一些聲音甚至來自綠營內部⑥,體現了台灣主流民意對改善兩岸關係的期待。然而,賴清德5·20演講嚴重違背“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台灣主流民意,引發島內輿論的強烈不滿和極度失望。特別是其炮製和渲染旨在勾連外部勢力的所謂“民主和平共同體”概念,事實上是在蓄意建構對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分裂主義論述。對此,一方面要廣泛團結島內愛國統一力量、愛國反“獨”力量和中華認同力量,共同揭批和抵制分裂逆流,規訓那些台獨認同力量看清現實、認清結局、放棄幻想、改弦更張,最大化孤立台獨頑固分子;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雙少數執政”的民進黨和賴清德無力顛覆“中華民國憲政體制”,除非有外部反華勢力的明確指示,尚無能力搞“法理台獨”,因而要支持團結島內反“獨”政黨團體展開靈活有效的鬥爭,如在立法機構內糾正和阻擋涉“獨”反中法案等,凝聚撥亂反正的強大合力。

  第二,“兩岸一家人”認同是大陸與島內各黨派、各階層人士交往的最大同心圓。藍營長期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維護兩岸關係大局的重要力量,要引導和敦促國民黨中央珍惜來之不易的國共互信基礎與溝通機制,加強與國民黨執政縣市、基層村里、新世代藍營政治人物、輿論意見領袖的交流合作,提升藍營對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增強藍營從“中華民國認同”向“中華民族認同”深化的動力;民眾黨雖然對“九二共識”存在偏頗認知,不願觸碰兩岸關係性質問題,但公開表示沒有台獨黨綱、認同兩岸同文同種,柯文哲在回應北京“習馬會”時重申“對話比對抗好、交流比斷流好、一家親比一家仇好”,再次確認了對“兩岸一家親”的認知,要通過創新話語論述與“白色力量”尋求交集。衹要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陸都願意和島內各界多交往、多接觸,增進互信、化解矛盾。

  第三,“文化台獨”是對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威脅,需將其嚴重性提升至與“法理台獨”同等地位。在主客觀各種因素限制之下,民進黨短期內推動“法理台獨”可能性有限,但賴清德作為“務實台獨工作者”,在5·20演講中明目張膽兜售台獨史觀,明確否認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基礎,必將大肆利用民進黨手中殘存的行政權力在島內推動“去中國化”和“文化台獨”。因此,應對“文化台獨”威脅,一要靠島內鬥爭,支持反“獨”政治力量運用輿論權和立法權制衡、阻止“文化台獨”推進;二要靠兩岸交流,鼓勵更多台灣年輕人來大陸學習、生活、興業,團結具有中華民族情結和氣節的島內教育界人士;三要研究更精準有效打擊“文化台獨”的方式方法,包括對島內文化教育領域涉“獨”媒體集團、教育機構、幕後資本的制裁懲戒,打斷文教領域台獨利益鏈,汲取近年來香港“由亂到治”過程中在境外複雜環境下清理、整頓“港獨”的成功經驗,探索和籌備統一後涉台意識形態治理體系。

  第四,充分利用“閩台親上親”得天獨厚優勢與資源,以“廈金(福馬)共同體”建設提升兩岸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應從思想、理論高度加以審視,而非簡單的政策或產業層次。因此,要緊緊團結金馬相親、走出2·14事件陰影、排除台獨和外部勢力的干擾,讓廈金、福馬同城化不再衹是單方面政策推動,而是雙方面的共同努力,樹立“兩岸融合,閩台先行;閩台融合,治理先行”的意識,力爭在5年時間內,讓廈金、福馬同城化在基建、經貿、文教、公共服務領域拿出一批過得硬、有口碑、示範性強的成績,真正造福閩台基層百姓,並讓越來越多島內同胞心向往之。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台海形勢進入更加複雜嚴峻的時期,要從更高的戰略格局、更廣的戰略視角、更超前的戰略部署,謀劃對台工作和國家統一事業。為此,要進一步學習和貫徹中華民族共同體論述,解放思想,守正創新,為打“獨”促統破題,為統一後涉台治理開題。

  註釋:

  ①《習近平會見馬英九一行》,《人民日報》,2024年4月11日,01版。

  ②《中評智庫:張榮恭談災難 以台試戰逼攤牌》,中國評論新聞網,2024年1月8日。

  ③何星亮,《〈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奠基之作》,《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年4期,第3頁。

  ④邵宗海,《中國大陸方面探討有關中華民國定位問題之初探》,《遠景基金會季刊》,12卷3期,第1-43頁。

  ⑤郭偉峰,《習近平哲學思想與兩岸關係論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8年,第28-30頁。

  ⑥張全慶,《丁渝洲暖壽宴變“隱藏版國安會議” 李文忠帶2位賴辦年輕幕僚參加》,台灣“信傳媒”,2024年3月25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7月號,總第319期,P15-21)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