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論“一中同表”的現實基礎與發展願景
http://www.CRNTT.tw   2018-05-25 00:23:37
洪秀柱主張深化“九二共識”,提出應該從“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
  中評社╱題:論“一中同表”的現實基礎與發展願景 作者:潘佳瑭(北京),北京市朝陽區農經辦副主任、高級經濟師

  長期以來,台灣島內對“九二共識”一直存在錯誤的解讀,國民黨人士普遍傾向於“一中各表”,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提出要走向“一中同表”,民進黨人士否認兩岸有共識,普通民眾的認知則比較模糊和混亂。鑒於島內對“一個中國”存在各種認識誤區、錯誤言論和思潮,有必要釐清事實和真相,權衡利弊得失,凝聚兩岸“一中同表”的共識,營造有利於和平統一的輿論氛圍。

  一、“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

  1992年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達成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2000年台灣當局陸委會主委蘇起將這一共識表述為“九二共識”,獲得兩岸認同並沿用至今,成為兩岸各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政治基礎。

  (一)國民黨的立場。大多數國民黨人士把“九二共識”曲解為“一中各表”,即“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少數人士甚至無視“九二共識”的模糊空間,把一個中國表述為“兩個中國”。1995年李登輝訪美期間聲稱,“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一個中華民國在台灣”,導致兩岸協商中斷。1999年李登輝正式提出“兩國論”,把兩岸關係說成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2001年馬英九提出,中華民國接受“九二共識”一點困難都沒有,因為此一說法是“一中各表”,大陸方面說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我方則說自己是中華民國,既然雙方意見不同,予以擱置,談別的,希望大陸方面不要只提“一個中國”,也應提“各自表述”。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提出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明確反對台獨,認為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也不是“一邊一國”。對於兩岸關係的定位,馬英九提出“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呼籲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2013年馬英九再次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在回覆習近平總書記的賀電中指出,“1992年,海峽兩岸達成‘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本黨自五年前在台灣重返執政伊始,相關部門立即在此項‘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中斷近十年的和解與合作⋯⋯”,這實際上可視為國民黨對“九二共識”的再確認。

  2015年洪秀柱參加台灣地區領導人黨內初選,提出“九二共識”的階段性功能已經完成,在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時,必須認真處理兩岸的政治定位問題。洪秀柱主張深化“九二共識”,提出應該從“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具體內容是“兩岸均是‘整個中國’內的一部分,其主權宣示重疊、憲政治權分立”。洪秀柱還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主權宣示重疊,但不能說中華民國存在,否則就變成“兩國論”。洪秀柱的主張在黨內引起巨大爭議和強烈反彈,以致引發後來的“換柱風波”;時任黨主席朱立倫公開表示,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2017年國民黨主席選舉期間,候選人圍繞兩岸關係展開交鋒。吳敦義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目前“‘統’、‘獨’都不能談”,談“統”不切實際,“獨”也不可能,“唯有和平最好”。洪秀柱則主張“一中同表”,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終結敵對關係,兩岸未來走向和平統一。郝龍斌認為,“一中”是兩岸的共識,“各表”是台灣內部共識,“一中同表”在國民黨內部沒有共識,國民黨的核心理念思想是捍衛中華民國,反對台獨。吳敦義當選黨主席後,多次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表示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於它的涵意(含義),雙方同意用口頭聲明方式做“各自的表述”,“你(大陸)表你的,我(台灣)表我的”,並在新的“黨綱”草案中刻意強化“一中各表”。對此,銘傳大學教授楊開煌表示,“一中各表”是台灣的片面說辭,“一個中國”是兩岸的共識,“各表”不是共識;曾連任三屆台灣省議員的童福來直言,“一中各表”原來就是國民黨自己說的;國台辦原副主任王在希直接指出,“一中各表”實質上是“特殊兩國論”,大陸對此始終不贊同。

  顯然,“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不是一回事,國民黨人士普遍主張“一中各表”,實際上是遊走於“一個中國”與“兩個中國”的中間地帶,既有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政治宣誓,又有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提並論的曲意解讀,個中原委值得玩味。

  (二)民進黨的立場。民進黨長期堅持台獨路線,拒不接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鼓吹所謂的“住民自決”和“主流民意”,其立場集中體現在“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三個文件裡。1991年,民進黨通過的黨綱公然提出“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主張獨立建國,制定新憲。1999年民進黨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聲稱“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於台灣”,台灣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對外不再堅持使用中華民國。2007年民進黨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互不隸屬,互不治理,“國號”應正名為台灣,儘速制定台灣“新憲法”,破除憲法一中迷障。蔡英文總統當選民進黨主席後,多次聲稱“中華民國就是台灣”。

  阿扁執政時期迴避一個中國原則,把“九二共識”歪曲為“沒有共識的共識”,企圖用所謂的“九二精神”來取代“九二共識”,破壞兩岸協商和對話的政治基礎。2016年蔡英文總統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後,僅表示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對“九二共識”始終採取模糊立場。民進黨“明日之星”、現任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則公開宣稱“主張‘台獨’不會改變”,“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

  縱觀民進黨的立場,其實質是堅持台獨路線,企圖製造“一中一台”,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三)台灣民眾的認知。從1895年清政府割讓台灣至今120多年的漫長歲月裡,台灣先後經歷50年殖民統治、50年專制統治和20多年政黨惡鬥,受日本“皇民化運動”、國民黨反共宣傳、台獨人士和媒體長年累月洗腦的影響,台灣民眾的政治認知比較混亂,普遍不瞭解兩岸關係的真實現狀,多數認為“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少數認為是“一個中國”,有的只知道有“九二共識”這個名詞,說不清是指什麼。

  台灣民眾長期處於封閉的政治生態,形成對中國、對大陸的複雜情感和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直接影響對“九二共識”的認可程度。

  一是疏離感。台灣當局一直宣稱“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早年的國民黨對中共持續進行妖魔化宣傳,民進黨成立30多年來,不斷製造大陸在國際上打壓台灣的輿論,導致民眾不清楚中華民國的性質,心理上排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中共和大陸沒有好感,形成“仇共”、“疑共”和“反陸”、“抗陸”的敵對意識。李登輝、阿扁上台後推行“文化台獨”,通過修改教科書,把台灣史與中國史分開,把大陸稱為“中國”,使年輕人從小就把台灣視為與中國並列的概念,形成“一中一台”的政治認知,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二是優越感。台獨人士及其控制的媒體日復一日對島內民眾醜化中共和大陸,島內電視、電台、網路和報紙每天有關大陸的話題幾乎全是負面新聞,其中大多是歪曲事實的片面報導,即使有少數客觀的正面報導,也很難引起關注。民眾普遍認為台灣社會民主自由,經濟水準和人文素質較高,科技、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而大陸沒有民主自由,經濟發展落後,人權狀況不好,文明素質不高,即使對大陸有所瞭解,往往也不以為然,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

  三是恐懼感。多數民眾對統一懷有強烈的抗拒心理,擔心統一後會失去民主自由,現有利益得不到保障,面對大陸的“軍事威脅”,希望永遠維持“不統不獨”現狀,同時懷有僥倖心理,認為即使台海開戰,台軍也具備一定的防禦能力,而且美國一定會出兵保護;支持兩岸統一的民眾可謂鳳毛麟角。

  二、“一中各表”的狹隘性

  任何政治共識都是當事雙方共同認可的立場與主張,如果相關立場與主張只是單方面所宣誓或堅持的,沒有得到另一方認可,則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而不是共識。“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在特殊歷史條件下通過對話和協商達成的共識,其核心意涵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至於國民黨提出的“各表”,則是單方面的解讀,從未獲得大陸方面認可。

  國民黨主張“一中各表”,希望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或許背後有其邏輯和顧慮。一是希望保住國民黨的面子。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後,在島內長期一黨獨大,連續執政50多年,而且謀求“反共復國”,當時如果承認中華民國不存在,必然面臨“法統”危機,只得抱殘守缺,堅稱中華民國是“客觀存在”。民進黨上台後,國民黨淪為在野黨,在國民黨人士看來,中華民國是國民黨在100多年前締造的,是國民黨的政治榮耀和重要資產,儘管中華民國的政權落入民進黨手裡,但中華民國的牌子與國民黨有歷史淵源,只有“各表”才能為中華民國留出模糊的空間,一旦“同表”,“一中”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將一無所有。

  二是怕丟選票。受台灣當局長期反共教育和台獨勢力“去中國化”的影響,台灣民眾心理上抗拒兩岸統一,國民黨擔心如果不提“各表”,就會被台獨勢力攻擊為“賣台”,很多選民可能不再支持國民黨,造成選票流失,無法奪回政權。台灣前行政機構負責人郝柏村表示,“九二共識”的內涵就是“一中各表”,如果“貿然把‘一中各表’改成‘一中同表’,那就危險得不得了”。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