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正如同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在不久前與中評青年對話中說的那樣,釘在墻壁裡的釘子,即便把釘子拔出,但墻上的釘孔都還在;一句話中傷的話出去收不回來,就算後來彌補,仍會有傷痕和陰影。比如,在兩岸媒體有關台劇《我的男孩》恢復播出的新聞報道的網民留言區,仍有一些大陸網民堅信台獨舉報為真,還是有不少台灣網民仍在指責大陸“過分”。這說明儘管有關方面及時做了澄清和修正,但一方面仍有不少人不相信、不理解,另一方面與事件發生之初的轟動效應相比,反轉效應往往沒那麼大,而就在這一來一回之間,偏見與誤解就逐漸固化起來。
網絡時代雖然前所未有地打破了信息壁壘、縮短了時空距離,謠言與民粹的泛濫卻成了大問題,而查證、複核往往需要一段時間,這就造成了真相往往跑不過傳言。這在兩岸議題上更加凸顯。不管是在台灣還是在大陸,當前的社交媒體上都出現了一條涉台“議題生產鏈”,把一些貌似官方的表態或官媒的報道,摻雜著似是而非的觀點,再塞入各種各樣不負責任或未經證實的傳言,最後以聳動性、刺激性標題包裝起來。網絡民粹就這樣滾雪球般地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擴大,最後甚至能夠影響主流輿論,讓官方不得不出面回應。
對此,就有大陸涉台學者指出,反台獨輿論戰要規範作業流程,保證“精確打擊”,避免被刻意操作引發民粹對立。因此,如何更有效地“精准遏獨”,既要對明顯台獨言行保持零容忍的態勢,也要防止打擊面過大造成誤傷的情況,還需警惕別有用心的人挑起矛盾、煽動對立。從今年年初的三起涉台網絡輿情事件的結果中,至少可以看出大陸方面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公允處理,勿枉勿縱。
由於網絡輿論生態的特征,兩岸網絡民粹對立的問題雖一時間難以消除,今後還可能隨著兩岸關係的惡化而加劇,但維護網絡清朗的環境是政府、媒體、企業、網民共同的責任。兩岸的有識之士、社交媒體管理者、新媒體大V、網絡意見領袖不妨可以先做出表率,不僅要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的態度看待涉台突發輿情,也應該坐下來好好交流,如何才能為涉台網絡言論劃出一條清晰明確的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