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3日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支持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
日前,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的航次中,船上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攜帶我國自主研發的拉曼光譜探針,在我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並證實其為天然氣水合物。
據了解,“科學”號共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兩個存在裸露天然氣水合物的站點,水深約1100米。一個站點分布在冷泉化能極端生物群落中,動態合成並分解的天然氣水合物可以為深海冷泉化能極端生命提供甲烷和硫化氫等能量源;另一個天然氣水合物站點位於一個活動冷泉噴口的內壁,這也是在我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正在噴發的深海冷泉噴口。
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積物或者大陸永久凍土中,而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天然氣水合物則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體作為氣源,因此極難存在,在全球也鮮有報道,是研究天然氣水合物形成、分解、成藏以及和海洋環境相互作用機制的極佳天然實驗場。
(來源: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