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生陳信語中評:青年交流要影響關鍵少數
http://www.CRNTT.tw   2016-07-06 00:20:26
陳信在兩岸大學生創客營課程間隙和國台辦交流局黃文濤局長交流(中評社 束沐攝)
 
  體驗式交流 要抓住“關鍵少數”

  陳信發現,近年來的兩岸青年交流形式,從以觀光為主體的交流團開始,逐漸上升到交換、讀學位的深度體驗交流,“這個方向是對的,先廣再深”。他也向記者分享了他對“體驗式交流”的看法:第一,單純的交流團讓兩岸青年很快交上朋友,目的的確也達到了,交朋友雖可以避免在網絡上的誤會,但交朋友之外還需要更深入;第二,體驗式交流的關鍵在於“要直接把你‘丟’到那個地方去”,而且這個持續時間要夠長,“時間長,體驗才會深入”,他建議大陸方面要擴大對台招收交換生、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規模;第三,他建議大陸可以進行更多試點,讓台灣青年能夠以“打工換宿”或“打工旅行”的方式在大陸體驗生活,“比如,台灣年輕人可以去大陸的企業實習,單位包食宿但不提供工資,用這個門檻較低的方式,也可以讓台灣的同學在暑假的時候來大陸交流”。陳信說,在上述三種交流形式中,第二種應該優先進行。

  不過,比起台灣青年群體總人數,無論以何種形式,登陸交流的台灣年輕人總是占少數。對此,陳信認為,兩岸交流固然不可能普及到大多數,但關鍵在於“我們要影響的少數人是誰”。他指出,“少數人”就是年輕精英。“台灣最大的問題是人才外流,近的來大陸,遠的去日本、美國”,他表示,大陸如果能夠為這些年輕人才和精英提供一些機會和誘因,不管是交流也好,還是學習就業也罷,通過影響“少數人”,都可以為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做長遠準備。陳信預測:“雖然現在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在未來兩岸關係持續改善、變得更好的話,台灣那些外流的人才有朝一日會回到台灣”。

  兩岸關係的未來並非由“鄉民”決定

  至於最近幾年在台灣網絡論壇上呼風喚雨的“鄉民”群體,陳信認為,“沒必要影響他們”。他分析,“鄉民”也是台灣社會結構中的一部分,並不是特別指哪一部分的群體,他們來自於台灣社會的各個階層。不過,他發現,網絡的特徵就是“反對的聲音被放大”。他說,即便“太陽花學運”有50萬人上街頭,也不過是2300萬人的零頭而已。“大家有時太在意鄉民的效應,其實兩岸關係的未來不未來不是由這些鄉民決定的,兩岸關係在根本上還是由兩岸的實力對比和中美關係的格局所決定”,陳信說。

  在北京期間,陳信參加了一場講座,席間有人提及兩岸青年人缺乏共同的交流平台,“我的辦法是,如果大陸的某些配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社交軟件能夠存台幣、綁定台灣的銀行卡,這個軟件就一定能受到台灣普遍民眾的歡迎,那麼兩岸共同的網絡平台就水到渠成了”,陳信最後向記者建議。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