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台灣問題研究中心教授鐘學敏(中評社圖片) |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電(記者 秦正陽整理報道)“新形勢下的兩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學術研討會日前在福州舉行。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台灣問題研究中心教授鐘學敏在會上發表主旨演講。她表示,了解當今台灣年輕世代國家認同的現狀,把握其背後發生作用的關鍵因素,探討其國家認同發生變化的原因,對未來兩岸關係的建設意義重大。
“國家認同,就是在有他國存在的語境下,人們構建出歸屬於某個國家的身份感,即某個地區的人們(包括階級及其政黨、政府和社會集團、個人)對該地區‘國家歸屬’的認定和贊同”,鐘學敏指出,在現實政治中國家認同往往表現為對具體國號、政府、族群集合體等情感歸屬取向。1987年戒嚴以後,台灣民眾,尤其是台灣年輕世代國家認同已有所變化,大中國認同下降,台灣主體意識增強。
對於台灣年輕世代國家認同現狀,鐘學敏表示,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膨脹,整個社會中“認同台灣”聲音遠大於“認同中國”的聲音。台灣多項民調結果顯示,1990年代以來,台灣民意的國家認同確實出現了轉變,就政治認同而言,大中國認同呈現下降趨勢。而在國家認同愈演愈烈背景下,台灣青年對“台灣人”身份認同並沒有隨著兩岸關係發展有所下降,反而呈上升趨勢。她坦言,在與台灣年輕人的交流中,能感受到台灣年輕人仍以“台灣人”身份認同為主。
鐘學敏分析認為,造成台灣年輕世代國家認同異化,“中國人認同”比例下降的原因是複雜的,這是台灣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可分為錯誤的歷史觀教育與意識形態分歧的影響、台灣社會民主化的影響、台灣社會政治化的影響以及外交因素的影響。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使得台灣人對中國大陸政府的陌生與反感,特別是兩岸政治對立往往讓台灣人認為大陸政府對台不友善,甚至是充滿敵意的,這樣的敵對感也就降低了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的政治認同。
如何增進台灣年輕世代國家認同?鐘學敏提出五點建議:一、改善兩岸關係的大環境,有效消除台灣年輕世代的敵意;二、爭取台灣年輕世代理解大陸政治、經濟體制形成的歷史原因及其改革的艱巨性,豐富台灣年輕世代“一中”認同的文化內涵;三、加強兩岸青少年的交流與交往,設立“兩岸青年研究基金”,以開啟兩岸青年研究的合作;四、建立兩岸“青年精英交流”或“青年領袖交流”項目,通過這一特殊平台,形成具有較強“一中”國家認同意識的示範群體;五、加強對台灣年輕世代的輿論宣傳尤其是網絡輿論的引導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