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台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70周年暨黃帝陵文碑10周年座談會”現場。(中評社 秦正陽攝) |
林光輝說,1946年8月,在抗日先賢丘逢甲兒子丘念台的倡導下組成的台灣光復致敬團,回到相隔離了五十年的祖國致敬。這個致敬團的目的是因為海峽兩岸隔絕半世紀之久,彼此之間有隔閡與誤解。
例如當時大陸官方與民間對留在大陸的台灣人常有未加考察與思索就當作漢奸看待,而不問台灣人因受日本宣傳影響。也有台灣人對大陸產生負面觀感者,再加上戰後接收台灣的部分官員操守不佳,不夠清廉,致使台南的光復熱情慢慢降溫。
林光輝回顧到,當時丘念台觀察到這種情形後,憂心這種情形發展下去將對國家未來不利。因此他奔走台灣各地,呼籲成立台灣光復致敬團。台灣光復致敬團成員包括團員、顧問及職員共十五人,丘念台擔任顧問,林獻堂擔任團長。致敬團來到大陸後首先祭拜中山陵。
林光輝說,致敬團最有紀念意義的活動,一是於1946年9月12日到距離黃帝陵100多里的耀縣遙祭黃帝。二是9月30日見到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雖然不能親抵黃帝陵祭拜稍留遺憾,但是林光輝說,“身為台灣人的代表,千里迢迢去到中華民族共同始祖黃帝的陵前祭拜,其行動本身就已經富含認同的意義”。
據林光輝介紹,致敬團與蔣介石的晤面是在南京國民政府大廳。團長林獻堂向蔣介石獻上“國族幹城”的錦旗與法幣5000萬元,用於撫恤抗日陣亡將士的遺族,以及救濟戰地難民。台灣光復致敬團在戰後一年組成並成型,當時台灣仍在百廢待舉的狀況中,其經費都是參與者或是部分台灣士紳自行捐輸,並沒有政府部門的補助,可以說是台灣人民自動自發的。
林光輝認為“光是這個自動自發,就足夠讓後人尊敬並肯定,而在戰後初期的困難狀況下,台灣人能夠捐獻法幣5000萬元給政府,指明是給抗戰陣亡將士的遺族和戰地難民作為救濟金使用,可見當時台灣人尊敬抗戰陣亡將士及戰地難民。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百忙中接見致敬團成員,也表示他對該團的重視,表示他當時以中國國家領導人的身份對收複台灣一事的重視”。
林光輝說,整個致敬團在大陸前後停留38天,當時中國表面上處於統一的狀態,但實際上由於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已經是劍拔弩張,即將進行內戰。也因此之故,致敬團無法親自到黃帝陵祭拜,留下了遺憾,成員之一的李建新針對國共兩黨的鬥爭,憂心忡忡地說道“感時懷報國人優,四面歌聲笑亞洲?寄語中原諸父老,親和第一莫相仇!”這首詩的最後一句“親和第一莫相仇”不幸一語成讖,致敬團結束三年之後,國民黨在內戰中敗給國民黨,敗退台灣,致使兩岸分裂。
“七十年前台灣光復致敬團欲彌縫兩岸間隔的願望,欲兩岸和平繁榮的願望,清清楚楚的寫在歷史的篇章上面。”林光輝最後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