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志豪。(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6月23日電(記者 莊恭誠)香港回歸20周年來,香港青年時常獲鼓勵要增強對國家的認識、尋求內地的發展機遇。時事評論員陳志豪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指出,這種鼓勵並不影響香港青年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所長,以至香港作為國際性都會的地位,反而若香港青年在中國影響力越來越大、與國際社會互動頻繁的背景下,仍對國家、對內地採取抗拒的態度,只會縮窄自身和香港在國際間施展的空間。他還表示,“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保障香港在回歸後繼續享有各項自由和法治,而香港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都有賴於此,部分主張“港獨”的人士應當反思和解釋他們所追求的道路究竟指向何方。
香港與內地融合不影響國際化
陳志豪表示,相比起香港於1997年回歸之初,如今國家的綜合國力日漸增強,對外交往日益頻繁,為香港帶來了發展平台和機遇,倘若香港青年人認識到自己是中國人、明白香港特區作為國家一部分的定位,積極參與“中國夢”,便可擁有更高的平台和視野,去應對未來事業上的挑戰。
他強調,由於歷史因素和自然因素,香港始終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既然今天國家向香港敞開懷抱,香港青年人大可勇敢在其中追尋夢想、尋找適合自己的機遇。
陳志豪指,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許多政策都屬向外走,例如近年經常提及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在對外經貿總量或是市場份額方面都正備受世界矚目,吸引了全球各地的龐大投資,既然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在這樣的世界大潮下,就不可能無視國家的存在。
他認為,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背靠內地的巨大市場和平台,同時又能夠享有自身獨特的制度,這都是香港繼續發揮和保持國際城市特色的先天優勢,香港人沒有理由白白讓如此良好的機遇流失,因此與其說是香港加強與內地、與國家的聯繫,不如說是香港借助了內地和國家的平台,鞏固了自身國際城市的地位,同時亦推動國家對外的國際交往。
“一國兩制”下香港有保障
“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20年,陳志豪認為總體上是成功的,香港市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得以維持,經濟和社會基本上穩定繁榮,而且接近全民就業,營商環境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政府在擁有龐大財政儲備的同時,更不斷增加社會福利開支,令弱勢和貧困社群的生活得到改善,在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全球競爭力、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至法治、廉潔等國際性評級或排名方面,香港都有不俗成績,而這些成就——尤其是經濟方面的成就——來之不易,因為香港在過去20年先後直接經受亞洲金融風暴和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事後卻仍在經濟上保持繁榮,反觀其他部分國家則因而一蹶不振。
陳志豪指出,正是在“一國兩制”之下,當香港遭遇亞洲金融風暴和非典型肺炎疫情、經濟持續低迷的時候,國家及時伸出援手,與香港簽訂了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推出了內地赴港個人游,令香港經濟走出衰退,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內地的經濟水平並不及今日,但當時國家依然能夠有力地支持香港,到了今時今日,國家對香港的重要性只會更加顯著,國家越強大,就越能夠發揮後盾作用,這也是“一國兩制”的優勢與特色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