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記者對話郭一鳴:
中評社:面對目前的香港社會問題,您有何建言?
郭一鳴:香港過去幾年發生的抗爭示威,實際上是多年來累積問題的總爆發,比如年輕人出路問題、房屋問題、貧富懸殊等等,雖然梁振英政府針對這些問題,特別是在房屋問題上採取一些積極措施,取得一些成效,但畢竟積重難返。這些問題讓市民感到沮喪,怨氣逐漸積累,再加上政治問題相互攪合,才爆發出了街頭運動。如果特區政府能夠讓廣大市民更多的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至少先讓廣大市民看到願景,有所期待,同樣看到實現這些願景的希望,怨氣就會減少。怨氣減少,市民支持反對派的政治誘因就會下降。
政制上的矛盾不容易解決,而且也不是特區政府自己可以解決的,港府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做到良治、善治,解決香港社會問題,可從這一方面入手。
中評社:有何例子可以佐證?
郭一鳴:回歸初期,第一任特首董建華當選後提出了“八萬五”建屋計畫和其他一些願景,當時香港不少民眾對於回歸心里有一些忐忑,也有一些人有所期待。這個時候,他提出一幅願景,是給予社會大眾一個鼓舞。雖然董建華是“小圈子”選出來的,但他給市民帶來了期待,激發了社會熱情,所以當選初期董建華的民望很高,後來他的民望大跌,主要問題在於他提出了願景,但是執行和落實沒有跟上,當然也還有亞洲金融風暴和沙士等外部因素影響。
中評社:今年是香港回歸20週年,您如何評價“一國兩制”在香港落實的情況,您認為中央在對港問題上的思路是否需要做調整?
郭一鳴:我們看回歸20年的今天,比許多市民當初想像的應該好得多。回歸前,很多市民沒有信心,對“一國兩制”如何落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會否兌現,這些都是有疑惑的,因此出現移民潮。回歸後很多人又從國外回流了,因為原先他們擔心的問題並沒有出現。近20年來,“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司法獨立、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都沒有變化,最明顯的例子,香港媒體批評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比回歸前有過之而無不及。
另一方面,現在香港民主的成分,要比港英時期多。區議會已經全部取消委任制,立法會直選議席也增加,比起港英殖民地政府,特區政府的權力包括特首的權力,
都受到更多的限制和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