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難以一揮而就
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有能力牽頭帶領其他國家共同發展。但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必然會受到別國的懷疑,尤其是正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張蘊嶺委員說:“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尋求與別國的合作,但是有些國家始終懷疑我們的意圖,把中國的開放當成擴張和謀求對區域的掌控。”張蘊嶺委員表示,面對一些國家的質疑,我們只有用實踐證明,需要毫不動搖把“一帶一路”地推進下去,取得成效,用互利共贏的實際行動來打消別國的疑慮。
張蘊嶺委員表示,目前,“一帶一路”建設的困難主要有兩點,一是部分國家害怕中國“大包大攬”,自身收益較少,因此,可能會設置很多障礙或者限制,或者一個項目,引來多個競爭者,多次加碼;二是基礎設施需要大量資金,當地出資能力低,或者不願承擔責任,總之,不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張蘊嶺委員說:“《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已經明確說明,我們堅持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享成果,中國也會用實際行動向相關國家證明這一點。”此外,我國積極推動建立絲路基金、亞投行、新發展銀行等,並和諸如世行、亞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展開合作,確保有充足的項目資金。
張蘊嶺委員介紹,“一帶一路”倡議下開展的合作項目,雖然是由政府創造條件並積極推動的,但是,真正落實操作的是企業。被媒體熱炒的中巴經濟走廊460億美元投資,看起來相當龐大,然而,實際上是被分配到眾多的項目裡,並且這些項目是長時期的、有規劃分階段的。張蘊嶺委員認為,政府盡可能減少直接的參與,讓企業、金融機構去做,它們普遍具有較高的風險意識,在投資前會做充分論證,進行可行性研究,量力而行,加上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企業就會感到有機會和有保證。
張蘊嶺委員指出,“一帶一路”是個百年工程,難以一揮而就,需要一步步來落實,這其中有難有易,所以就應有先有後。他說:“現階段可以在中國的‘朋友圈’裡找支持我們的、願意和我們合作的國家率先開展項目。”他表示,目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中,中俄、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簽訂的政府間協議最多,就是因為國家之間不牽扯領土爭端,不存在所謂害怕被中國控制等問題。但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中,有一些同中國存在一定的爭端,對我國的倡議有一些抵觸。張蘊嶺委員強調說:“絲綢之路建設不是一定要齊頭並進,同步開展,這只是我們提供的一種思路,一個願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