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大學社科院東亞民主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潘欣欣(中評社 束沐攝) |
中評社北京9月12日電(記者 束沐)“2016中國城鄉社會治理學術研討會”10日至11日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舉行。研討會上,台灣大學社科院東亞民主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潘欣欣以《第一次親密相遇:兩岸關係中的觀光和平》為題,介紹了她的團隊關於赴台陸客對兩岸關係看法的調查研究成果。潘欣欣表示,具有台灣觀光經歷的大陸民眾,在處理台灣問題上態度會更耐心、更傾向於通過和平方式解決。
赴台陸客不僅帶來經濟紅利 還有政治效應
首先,潘欣欣拋出研究問題:陸客來台觀光會如何影響兩岸關係?陸客來台之後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她介紹了陸客來台觀光議題的背景,1986年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而大陸政府則在23年後開始允許民眾赴台觀光,2009年後,大陸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台灣最重要觀光客來源地,並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她表示,對於台灣來說,觀光產業是較為重要的經濟來源,而大陸遊客則是現在台灣最重要的觀光客來源。
她發現,輿論通常從經濟面分析陸客觀光的政策紅利,如陸客給台灣帶來多少觀光收入等,輿論也普遍認為陸客是大陸對台灣的一個“獎勵”。她指出,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蔡英文一直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所以在今年5月陸客削減了三分之一左右,這對台灣經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傷害,一部分台灣民眾也有意見,對此行政院長林全也頒布了紓困的方案。因此,潘欣欣認為,很明顯,陸客觀光政策背後有政治力量在背後施加作用,並不是純粹的經濟工具,然而,她提醒在座聽眾,陸客“也是人”,也是有感情、有感覺的。故陸客不僅給台灣帶來了經濟收益,而且還把對台灣的感覺“帶回家”,而這一效應正是值得探討的重點。
考察大陸民意對兩岸關係的態度 有兩大指標
潘欣欣指出,這篇文章所聚焦的問題,便是曾赴台灣參觀過的大陸民眾,對兩岸關係的看法是否有改變?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她提出,可以用兩個維度來觀察與概括陸客對兩岸關係的看法。第一個是所謂的“步調(或時程)”,即他們對處理台灣問題是否有耐心: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在哪一邊?大陸是否應該盡快解決台灣問題?第二個是所謂的“手段”,即他們傾向於採取什麼手段處理台灣問題:是採取和平手段還是採取武力攻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