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簡赫琳:中國非敵人 中歐關係仍是利大於弊
http://www.CRNTT.tw   2021-06-17 00:25:31
屏東科技大學國際事務處副國際長簡赫琳。(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高雄6月17日電(記者 蔣繼平)美國總統拜登上任首度出訪歐洲,在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上,抗中議題上美歐存在分歧。屏東科技大學國際事務處副國際長簡赫琳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歐洲主要關心疫情與氣候變遷,對於中國議題希望保有彈性,不要把鄰居當敵人,整體來看中歐關係仍是利大於弊,且冷戰2.0與1.0不一樣,有共同的天災及全球化經濟利益複雜考量。

  簡赫琳,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西歐區域研究學士、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國際事務研究碩士、中山大學政治學博士。現職為屏東科技大學國際事務處副國際長、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專長領域包含區域政經發展及國際組織等等。

  拜登在G7峰會上帶頭團結西方組成國際陣線,以對抗中國日增的影響力達成共識。媒體也報導,法國總統馬克宏表示渴望在氣候變遷等議題繼續與中國接觸,這點不會改變。針對強迫勞動人權議題設立工作組,德國總理梅克爾也表達不想將其定義為反中行動,成立小組“並不是為了反對某事,而是為了支持某事”。

  怎麼看德、法出現不同的意見?

  簡赫琳說,美歐關注的議題不同,這次G7峰會也被外界稱為“3C meeting”,分別指Covid疫情、climate氣候變遷、China中國。歐洲關心疫情對經濟影響及氣候變遷議題。而拜登在拜訪英國首相強森時,簽署了“新大西洋憲章”,聚焦中國,顯示民主對抗非民主的國家,也看出拜登想把西方歐洲夥伴找回來。

  簡赫琳表示,歐洲以前重視北大西洋關係,但現在也重視歐亞關係,尤其歐亞大陸相連,加上一帶一路影響,歐洲不認為這時候要挑起把中國當作美國口中所謂有侵略性的霸權,歐洲希望有彈性,不要把鄰居當敵人。中國也是很大的市場,在歐洲議會暫緩批准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未來是歐洲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

  簡赫琳說,歐洲同時希望2023年之後能和中國達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因為2022年德國聯邦要重新選舉,法國也要重新選舉挑戰連任,若主導歐盟的德、法有更換領導人,可能不會這麼快簽完全面性的合約,因此她認為也許得等到2023年才會有結果。

  中歐之間的關係,簡赫琳指出,3月份因為新疆人權議題,歐洲和中國也有進行一波制裁與反制裁,關係也非那麼好,整體認為利大於弊,所以對中國還是要保持一點空間。法國也曾經提過,若把中國逼急,可能要一次應付中、俄兩個敵人,甚至朝鮮、中東都會加入。而美國才剛要從疫情復甦,負債又最多,也很虛弱。

  簡赫琳說,歐盟本來對美國有期待,希望拜登上任後讓美國正常化,不過發現拜登比特朗普更強硬,拜登笑容背後還是強硬的鷹派,歐盟不想成為橡皮圖章跟著美國走,英國已經脫歐,德國、法國才是歐盟主導國,因此拜登要面對分成兩邊的歐洲,況且歐盟希望與全球夥伴都有平衡關係,不要特別敵化某一方。

  從G7會議後,看得出國際趨勢未來有何變化?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