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玉山在羅家倫講座,針對國際政治做了精彩演講。(中評社 黃文傑攝) |
中評社桃園5月15日電(記者 黃文傑)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政治系合聘教授吳玉山15日在台灣中央大學羅家倫講座演講提到,馬政府時代讓台灣角色從“海洋伙伴”調整到“海洋避險”,不論兩岸、台美、台日關係均維持穩定,顯示避險成功,2016民進黨執政,台灣又滑回美日“小老弟”,在“避險者”和海洋聯盟的“伙伴”之間擺盪。
吳玉山說,從“避險者”滑回了原有位置,只能勉力維持“准伙伴”(semi-partner)的角色,抗衡中國大陸,隨時憂慮被出賣。他說,無論馬政府時代之“避險者”,或蔡政府時代之“伙伴”,顯然各有得失,均有其難為之處,但是在“海洋避險”與“海洋伙伴”之間的角色抉擇,決策者需要深入研究與精確規劃設計,才能確保自身安全。
中央大學2016年成立羅家倫講座,以獎勵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優秀學者長期投入學術研究,15日上午舉行講座得主頒獎,並邀請首屆得主、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談“地緣斷層線與中小國家的戰略選擇-東亞與東歐的比較”。
研究領域包括社會主義國家政治與經濟轉型、民主化與憲政設計、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理論的吳玉山教授,從後冷戰時期開始,看美國與西方怎樣面臨三重戰略挑戰,包括“西翼”蘇聯繼承者俄羅斯的挑戰,“東翼”中國再興的挑戰以及“南翼”回教基本教義與國際恐怖主義的挑戰。
吳玉山說,三個戰線都出現在歐亞大陸和海洋勢力的交綏之處,是大陸核心對外緣的衝撞與挑戰,自然讓中國與俄羅斯攜手合作,形成“海洋聯盟”與“大陸聯盟”對抗,在大陸與海洋兩大聯盟勢力相抗之處,壓力最大,中小型國家必須尋求自處之道。
他也用地震斷層帶來形容,一邊是東歐國家,一邊是東亞國家,身處斷層線的國家,如何不會墜落?在兩強之間,可以選擇“樞紐”、“避險者”與“伙伴”。
吳玉山解釋,“避險”是同時與強鄰進行交往與防範,是一種兩手策略。有人會認為,“避險者”或“樞紐”比做大國的“伙伴”更為符合本身的利益,但是大國的壓力、其他中型國家的行為、與自己國家的政治分歧,往往使得避險者與樞紐難以維持,烏克蘭就是例子。
他說,美中台三角關係來看,台灣僅是邊緣性地和海洋聯盟連結,不是正式成員,無法獲得確定的安全保障,但是馬政府時代,走避險(hedging)的策略與角色,“親美、和中、友日”,在緩解兩岸關係的同時,不斷向美國表示維持忠忱,2009年之後,美中、美日關係逐漸緊張,但兩岸、台美、台日關係均維持穩定,顯示避險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