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鏡頭的4位內地新生,似乎還略顯羞澀、拘謹。從左至右:陳思涵、畢雪瀅、任含希、劉肖瑤。(中評社 莊恭誠攝) |
中評社香港9月2日電(記者 莊恭誠)香港各大中小學陸續開學,一批由內地到香港接受高等教育的新面孔,也開始了人生中一段全新的旅程。對於在新環境中的感受、個人的未來計畫以至在香港發生的熱點時事,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4位內地新生,近日講述了各自的見解。
中大今年通過“全國統一招生計畫”,錄取了305名內地高考學生,其中有3位年僅16歲。在不考慮任何加分政策的情況下,這些考生皆排名所屬省市區考生的前0.01%,其中還包括20位當地總分或單科第一名。中大官方形容這批學生“非常優秀”。
飲食氣候語言待適應 未來發展各有打算
這次中大方面安排與記者見面的4位內地新生,分別是:年僅16歲、在陜西省考獲數學滿分的文科生任含希;來自內蒙古、當地牙克石市理科狀元畢雪瀅;國家語言學競賽一等獎得主、在安徽省考獲英語滿分的理科生陳思涵;來自貴州、將在中大就讀人文類課程的侗族考生劉肖瑤。
4位同學當中,來自北方的任含希和畢雪瀅都覺得,氣候和飲食是目前適應香港的過程中,所面對的最大的兩項挑戰。畢雪瀅說:“我們那邊氣候相對比較乾燥,而且氣溫比較低;飲食上可能口味、風格的差異(和香港比)還是蠻大的。”不過她和任含希都覺得能夠慢慢適應。
家在南方的陳思涵對於氣候並沒有感到不適應。而在飲食方面,劉肖瑤覺得香港的餐廳“蔬菜、水果比較少”。在她看來,香港和家鄉最大的區別還是在語言方面:“首先字體就和內地不一樣,英文也比較多。”至於氣候方面,來自貴州的劉肖瑤表示,自己的家鄉是夏季中國最涼爽的地方之一,所以會感覺香港的夏天比較悶熱。
至於未來發展方面,有數據顯示,中大的內地本科生當中,僅有7%畢業後回到內地發展,而劉肖瑤也希望畢業後能成為這一部分少數派。她說:“我覺得學習和(職業)發展不一定要完全在一個模板裡面,相互間可以交融,回內地的話可以在社會的不同地方做貢獻,而且也可以把香港的學術理念帶回內地,讓內地和香港都有更好的發展。”
任含希則期待在畢業後能夠去外國深造,以體驗更多不同的事物。她笑言:“反正開心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