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日電/香港《亞洲時報》網站4月9日刊載哈靈頓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教授阿爾弗雷德·麥科伊題為《中國和美國是如何產生新的大國海軍競爭的》的文章稱,一種大國競爭一直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悄悄進行。美中兩國的海軍正在調整軍艦的部署,建立海軍基地,就好像它們是地緣政治棋盤上的諸多卒子。
美國逐漸崛起為太平洋大國
文章稱,隨著美國在19世紀90年代發展海軍,從而崛起為全球大國,時任海軍戰爭學院院長的馬漢船長指出,華盛頓必須建立一支戰鬥艦隊,並奪取能夠控制周圍航道的島嶼堡壘,特別是在太平洋地區。由於部分地受到馬漢學說的影響,喬治·杜威海軍上將的中隊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擊沉了西班牙艦隊,奪取了菲律賓群島中的馬尼拉灣這一重要港口。
然而1905年,日本在對馬海峽對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所取得的驚人勝利突然顯示出,美國當時擁有的從巴拿馬延伸到菲律賓的細長的基地鏈條的脆弱性。
文章稱,在日本帝國海軍的壓力下,華盛頓不久就放棄了在西太平洋的大量海軍駐軍計畫。一年之內,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就把美國駐該地區的最後一艘海軍戰列艦撤走,然後授權建造一個新的太平洋堡壘,不是在遙遠的馬尼拉灣,而是在夏威夷的珍珠港。他堅持認為,“菲律賓構成我們唯一致命的弱點。”
當一戰結束時凡爾賽公約把西太平洋上的密克羅尼西亞交給日本的時候,從珍珠港向馬尼拉灣如果派遣任何艦隊在戰時都變得很成問題,因而使菲律賓實際上無法防守。
文章稱,部分地正是由於這一原因,所以1941年年中,美國戰爭部長亨利·史汀生決定,被名副其實地命名為“飛行堡壘”的B-17轟炸機將是能夠對抗日本海軍控制西太平洋的神奇武器,於是他把這些新型飛機當中的35架派往馬尼拉。
然而,史汀生的戰略是產生了一種帝國幻想,使得這些飛機當中的大多數注定在二戰初期在太平洋上遭到日本戰鬥機的毀滅,使得麥克阿瑟將軍的陸軍在菲律賓的巴丹慘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