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翠玲。(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長春8月20日電(記者 楊犇堯)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辛翠玲在第十二屆兩岸關係研討會上表示,判斷逆轉式選舉是否可能出現在2016 的台灣大選,以英國模式中所尋找的三個逆轉要件,套用於模擬台灣選情分析發現我們不能排除未來半年間,三個逆轉要件逐漸出現的可能,但在此刻當下的台灣選情里,三要件並不完全且明顯具備。
辛翠玲以英國大選中的三大影響翻轉因素用來模擬檢視2016年的台灣大選。
第一,政策與政績因素。
辛翠玲指出,以客觀條件看來:國民黨的施政,在民調上十分不討喜,但基本上維護了台灣整體的穩定運作。2008 後,執政的國民黨在對外關係上以“親美、和中、友日”的基調,勾勒出台灣面對三強的戰略藍圖。求安,講和的國際戰略佈局,使台灣在與中、美、日三方互動時,一方面捨棄躁進,穩定局勢,另一方面卻也因而看似顯得軟弱,處處掣肘。在經濟方面,馬政府多個改革政策亦如此。推出之時,倍受抨擊,假以時日,卻又為社會所接受。例如:將長期低油價,改以一度為社會強烈反彈的浮動油價代替之。此類例證不少。整體而言,台灣安然度過多個美歐金融危機,零外債、主權信用評比穩定。根據IMF的估計,台灣以購買力衡量的國民所得方面逐步超越歐盟國家,排名世界第19。即便是近年來社會高論的公平正義議題,被標籤為權貴的馬政府事實上是台灣有史以來,首位在公平正義的原則下同時針對豪宅、公務人員優退以及股票資本利得稅開刀的政府。健保改革、調漲基本工資等對雇方不利的政策也都在近兩年間完成。能源政策方面,馬政府決定封存核四,但堅持以漸進發展再生能源回應反核強勢民意的訴求。
在上述客觀情形下,拿掉政治意識形態的預設立場時,國民黨執政政策與政績的好與壞其實具可辯論與詮釋的空間。此與保守黨的執政前提與基礎有相似之處;故單就此點而言,似乎2016 台灣大選並非無逆轉的客觀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