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8日電/美國總統特朗普20日將迎來執政一周年。一年來,美國在外交政策領域一系列“驚天之舉”,不斷衝擊著多邊合作的國際共識,給全球治理帶來新的挑戰。從目前看,特朗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為出發點搭建的外交框架正逐漸成型,負面影響已開始發酵,未來世界或將持續感受其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
頒布“移民禁令”,重審多個雙邊自貿協議,扭轉美古關係改善勢頭,和朝鮮等國鬥狠,拒絕確認伊朗遵守伊核協議,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將多國列為戰略對手或敵人……過去一年,美國外交政策的“火與怒”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新年伊始,從抨擊巴基斯坦“反恐不力”到發表干涉伊朗政局強硬言論,再到凍結對巴勒斯坦的資金援助,特朗普政府外交的“火藥味”依舊不減。
“火與怒”之外,“退群”恐怕是描述過去一年美國外交最生動的詞匯。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退出《移民問題全球契約》制訂進程……一系列充滿保守主義和孤立主義色彩的外交決策,令美國傳統盟友措手不及,更令國際社會對美國領導力和公信力心生質疑。
梳理過去一年美國外交表現不難發現,特朗普對外政策延續了其競選期間的“反傳統”風格。與以往歷屆美國政府迥異的是,特朗普政府放棄了制訂國際規則、維護國際秩序、分享多邊價值、整合地區平台等傳統外交訴求。不妨為華盛頓當前外交這樣排序:“美國優先”比國際秩序重要,硬實力比軟實力重要,國內選票比國際掌聲重要。
這種以議題為驅動、以對接國內利益為首要的功利性外交決策,難以形成系統性外交戰略,常常在地緣政治現實和經濟民族主義偏好之間進退兩難。更廣泛的影響是,特朗普政府的一些做法已經觸發了國際社會對美國領導力的“信任危機”。
隨著美國在單邊主義道路上越走越遠,國際社會反對之聲此起彼伏。去年12月,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了認定任何改變耶路撒冷地位決定“無效”的決議。儘管美國在表決前警告投贊成票的國家將面臨美國的“秋後算賬”,但128票贊成、9票反對的壓倒性多數結果表明了國際社會的人心向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達雷爾·韋斯特說,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不但沒有帶來預期效果,反而讓美國成為眾矢之的。
一味強調自己付出太多而別人占了便宜,一味追求自身獲利而不顧及他國利益,一面對盟友軟硬兼施要求分擔責任,一面又以種種借口推卸應承擔的國際義務,這樣的美國,不但難以得到各國的尊重和信任,更不可能擁有足夠的道德感召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自身訴求。
當今世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零和思維和你輸我贏的心態背離各國利益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現實,更與人類社會開放包容、共同發展的大趨勢逆向而行。須知,“合眾”方得利益“優先”,單邊難保美國“利堅”。
(來源:新華網)
|